引言
2012年全球大型陆表水域面积时空格局状况
中国大型陆表水域时空分布状况
全球典型区域陆表水域变化
下载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 付 薇
邮箱: vivianfw861208@126.com
电话: 010-64848730
网址: data.ess.tsinghua.edu.cn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伟清楼702室
长江中下游湖泊群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包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7个省、自治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以河湖众多、水网稠密为其主要自然景观特征,素有“水乡泽国”之称,2012年面积在25.00 km2以上的湖泊有75个,合计面积13783.27km2,平均占陆表面积1.72%,是我国淡水湖泊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享有盛誉的中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除洪泽湖位于淮河流域外,都位于本区域。湖泊具有供水、防洪、灌溉、航运、养殖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是人类赖以生栖繁衍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2.1 2012年内变化分析
长江中下游湖泊群面积常年保持在10000 km2以上,但受长江水量和降雨的影响,部分湖泊(如鄱阳湖),存在较大的季节波动性。2012年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春季平均面积为12050.08 km2,夏季平均面积为12938.01 km2,秋季平均面积为12372.20 km2,冬季平均面积为10980.69 km2。夏秋季节降雨量较大,湖泊水域面积明显大于冬春季节(图4-7)。
以太湖、巢湖等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河流水网密集,沿湖人口众多,考虑到防洪等需要,湖周围都有人工堤坝,水域面积常年较为稳定。而鄱阳湖、洞庭湖等长江中游通江湖泊,由于与长江直接相连,且水位高于长江,水域面积受长江影响巨大。特别是,近年来长江中上游干旱,再加上三峡大坝蓄水,夏季丰水期与冬季枯水期湖泊水位差异悬殊,鄱阳湖“丰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景观更为突出(图4-8)。
2012年鄱阳湖面积在一年中的变化非常明显,第33~97天,鄱阳湖面积从837 km2增加至2600 km2,比往年的丰水期提前了一个月。这是因为该年1月份之后,鄱阳湖地区出现持续60多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均值增加32%。受此影响,鄱阳湖水位迅猛回升,3月初就进入了丰水期。从第97天开始,鄱阳湖面积有所下降;一直到第201天,鄱阳湖水域面积达到2012年最大值3086 km2,并持续稳定至273天。
4.2.2 2001-2012年际变化分析
200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群水域面积整体呈现萎缩趋势,萎缩速率为每年29.3 km2,主要受该区域降水减少影响,过去十年长江中下游年均降水量减少速率为每年50 mm。另外,萎缩速率较大的主要是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为代表(图4-9、图4-10),分别达到每年54.76 km2和25.08 km2。
鄱阳湖、洞庭湖丰水期一般集中在每年的6-8月,秋冬季是枯水期。鄱阳湖2001-2012年每年最大面积都保持在3000 km2以上,其中2002年最高,达到3873.90 km2;每年最小面积都在1400 km2以下,且呈逐年减少趋势,2011年最低,只有721km2。洞庭湖2001-2012年每年最大面积持续在1600 km2以上,2001年最高,达到2600.30 km2,2004年最低,为1641.40 km2;每年最小面积都小于600 km2,但呈现波动性萎缩趋势,2007年达到最低,为253km2(图4-11)。
鄱阳湖、洞庭湖等长江中游湖泊,与长江干流直接相沟通,水域面积受长江水情影响巨大。在全球气候增暖的背景下,近年来长江上游特别是长江源区气候增暖明显,冰川呈明显后退趋势,来水持续下降,长江水位有下降趋势;特别是,当地近10年秋冬季连续干旱,降雨量减少,再加上三峡大坝持续蓄水,湖泊下泄水量急剧增加,枯水期较三峡截流前提前1-2个月,水位持续走低的态势日趋明显,造成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差异悬殊,鄱阳湖“高水为湖,低水似河”“丰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景观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