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主产区

  2014年南美洲农业主产区农业气象条件总体上有利于作物发育和产量的形成。2014年全年降水量高出平均水平15%,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全年平均气温为22.1℃,较多年平均气温偏高1.1℃;光合有效辐射处于正常水平(表3-3)。其中,4~10月期间的降水量显著偏高,但因该时期内秋收作物基本收割,因此过多的降水并未对作物产生显著影响,反而为9月之后小麦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墒情。主产区内秋收作物生育期内(2013年10月~2014年6月)农业气象条件正常,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量较平均水平略偏高,共同造成了潜在生物量偏高9%。

表3-3 2014年南美洲主产区的农业气象指标


注:同表3-1。

  从年内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聚类分析图和聚类类别曲线看(图3-4,图3-5),主产区内的农业气象条件时空分布并不均衡。阿根廷境内主产区全年温度距平和降水量距平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8月之前,温度始终处于平均温度上下小幅波动;8月中旬至11月,温度持续偏高,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对秋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降水量在6月上旬和9月下旬明显偏高。主产区内其他地区空间差异显著,巴拉圭南部地区、巴西的戈亚斯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部分时段降水量显著偏少,加之8月之后大部分地区温度偏高,导致巴西境内从南马托格罗索州北部到圣保罗州在8月份发生局部旱情。

图3-4 南美洲主产区降水量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聚类类别过程线(b)
注:(a)图不同颜色覆盖区域的距平变化过程分别对应着(b)图中相应颜色的变化曲线;相同颜色覆盖区域内各像元的距平变化过程相似;(a)图中面积百分比表示各颜色对应类别的面积占主产区耕地总面积比例。

图3-5 南美洲主产区温度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聚类类别过程线(b)
注:同图3-4。

  1~4月,主产区内作物长势总体良好,仅布兰卡港临近区域的最佳植被状况指数相对其他地区偏低,低于0.8(表3-4)。受降水偏少等不利天气因素影响,偏低的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和植被健康指数零散分布在巴西南部的马托格罗索州、戈亚斯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4~7月期间,作物长势总体正常;7月之后,虽然降水量总体正常,但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主产区内部分地区仍然出现旱情,受旱情胁迫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当属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中部地区和巴西境内南马托格罗索州北部到圣保罗州等局部地区,全区约60%的耕地最佳植被状况指数低于0.8,部分地区甚至低于0.5(图3-6),最佳植被状况指数较低的区域多处于冬闲状况。

表3-4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南美洲主产区的农情指标


注:同表3-2。

图3-6 南美洲主产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分布

  2014年阿根廷作物长势总体良好,作物生长过程线总体超过去年和近5年平均水平,部分时段甚至超过近5年最佳水平(图3-7)。4~7月期间,降水量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对已经完成播种的冬小麦出苗和生长有利,阿根廷冬小麦长势显著偏好,物候期也有一定的提前,为冬小麦增产提供了前期保障。但8月之后,主产区持续的高温(较平均气温偏高2℃以上)导致小麦灌浆阶段缩短,加速了小麦成熟,从而对小麦主要产区的单产累积不利。

图3-7 阿根廷作物生长过程线

  南美洲主产区的耕地种植比例总体较高,全年不同时段的监测结果显示主产区耕地种植比例始终高于90%(表3-4),受良好的农业气象条件影响,全年耕地种植比例均高于近5年平均水平,其中7~10月期间未种植耕地面积较大,达到主产区耕地面积的10%,未种植耕地零散分布在潘帕斯草原中部,该地区前一生长季的大豆于5月底收获完毕,而下一生长季作物至10月底尚未出苗,耕地处于冬闲阶段。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由于冬小麦已完成收割,无作物种植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8%,耕地种植比例较近5年同期下降约1%;但2014年底的降水对秋收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和籽粒灌浆有利,最佳植被状况指数达到0.86,好于近5年平均水平。
  主产区平均复种指数为169%,较近5年平均水平提高2%。其中,巴拉圭南部和巴西南部(包括南大河州、圣卡塔琳娜州和巴拉那州)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中部地区主要为双季作物轮作种植模式,其余地区多采用单季种植模式(图3-8)。

图3-8 南美洲主产区复种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