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与供应形势分析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2014年,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较好。与近13年平均水平相比,全年降水量偏多38%,全年平均气温偏高0.8℃,光合有效辐射稍低于近13年平均水平,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潜在生物量偏高31%。但是年内降水分布不均衡,1~6月降水量偏多,7~8月降水量显著偏少(表4-2);区域内分布也有差异,北部和中西部偏多,东南部偏少,导致辽宁西部、内蒙古中部及东南部地区农作物生长受到水分胁迫,发生旱情。
表4-2 2014年中国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业气象指标
注:同表3-1。
1~4月充足的降水有利于该区作物的播种和生长。从作物长势过程线可知,4~6月,作物长势好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但在7月份受干旱天气影响,作物植被指数逐渐由高于平均水平转变为低于平均水平(图4-4),全区综合植被指数过程线同样显示出8月初的作物生长高峰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和去年同期(图4-5)。最佳植被状态指数监测结果显示,辽宁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以及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区作物长势较差,进一步分析得知,少部分地区为非耕地,耕地区域为未种植区域。7月后,作物长势变差,虽然全区降水和平均温度均高于近13年平均水平,但降水分布极不均衡,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持续少雨天气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干旱,东北部和中部7月末发生了暴雨和冰雹,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物长势较差的耕地区域潜在生物量也较低(图4-6)。该区耕地种植比例较低,4~10月(农作物主要生育期)仅为0.73,显著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10月后,该区秋收作物已收割,12月以来多次降水过程为2015年春播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然而,由于大部分地区温度高于平均水平,可能会过早地消耗土壤储备的水分,从而对下一季春播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表4-3 2014年中国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农情指标
注:同表3-2。
图4-4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
及相应的聚类类别过程线(b)
注:同图3-4。
图4-5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作物生长过程线
图4-6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潜在生物量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