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区

  2014年黄淮海区农业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直接导致该区部分省市作物单产下降,秋粮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和大豆)的单产降幅更大。农业气象指标监测结果(表4-4)显示,黄淮海区2014年全年降水量700mm,较平均水平偏低7%,其中冬小麦返青后至玉米收获期间(4~10月),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13%,气温偏高约0.7℃,导致该区作物生长受到胁迫。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内(2013年10月~2014年6月),降水量偏低15%,少雨天气主要出现在2013年10月~2014年1月;2014年2~4月期间的降水有效缓解了越冬期的旱情,作物长势逐渐恢复并达到近5年最高水平。冬季偏高的气温以及越冬期后的有利天气条件使得冬小麦主产区的作物物候期有所提前,越冬前期的干旱天气并未对作物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表4-4 2014年黄淮海区农业气象指标


注:同表3-1。

  2014年4~7月期间,黄淮海区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由此导致该区生物量偏低5%;其中河南中部、河北中部以及山东中东部受旱情影响,潜在生物量显著降低。7月下旬~8月初河南省中部地区旱情最为严重(图4-7),受旱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1%;8月中旬之后旱情逐渐缓解,但7月底至8月上旬的严重旱情,导致后期部分玉米抽雄困难,单产受损。

 图4-7 黄淮海区旱情遥感监测结果

  植被指数距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黄淮海区夏收作物长势总体较好,仅河南、安徽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在4~5月期间作物长势未达到近5年平均水平;秋收作物播种后,大部分地区作物长势正常,但7月下旬之后,受旱情影响,作物长势明显偏差(图4-8)。全区作物生长过程线(图4-9)同样显示出夏粮长势良好,秋粮作物长势偏差的态势。其中,受前一年冬季温度偏高影响,夏粮作物物候期有所提前,生长高峰较去年和近5年平均水平提前约半个月(图4-9);秋粮生长季平均NDVI显著偏低,直接反映出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单产下降的形势。

图4-8 黄淮海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聚类类别过程线(b)
注:同图3-4。

表4-5 2013年黄淮海区农情指标


注:同表3-2。

图4-9 黄淮海区作物长势过程线

  就耕地利用强度而言,黄淮海区耕地种植比例总体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其中,夏收作物生长季内(1~4月)的耕地种植比例为0.76,较近5年平均水平下降约4%(表4-5);从空间分布看,未种植耕地主要集中在河北中部和渤海湾地区以及山东中东部部分地区,该地区主要种植棉花、春玉米等单季作物,通常于5月初开始播种(图4-10)。4~7月和7~10月大部分耕地均得到有效利用,耕地种植比例分别为0.99和0.93,较平均水平分别下降1%和3%,表明秋粮生长季内作物种植总面积小幅下降。7~10月期间,未种植耕地主要分布在天津、北京等城区周边地区,城市扩张可能是耕地利用率相对其他地区偏低的原因之一。该区2014年复种指数为157%,较近5年平均水平下降2%,反映出2014年全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图4-10 黄淮海区不同时期的耕地种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