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与供应形势分析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10个省份。在该地区北部的河南、安徽和江苏,冬小麦在10月份播种,5月末至6月初收获;在南部,早稻在4月末至5月初种植。2014年长江中下游区的降水和温度与近13年平均水平相比,分别偏高10%和0.4℃,潜在生物量偏高1%(表4-8)。该地区大部分时间最佳植被状况指数高于0.86,表明该地区内作物长势良好。全年复种指数为183%,与5年平均水平相比偏低7%,说明2014年长江中下游区的种植强度在下降。该区域耕地种植比例一直高于0.95,表明该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较高(表4-9)。
表4-8 2014年中国长江中下游区农业气象指标
注:同表3-1。
表4-9 2014年长江中下游区的农情指标
注:同表3-2。
2013年10月,低于平均水平的降水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进入11月份,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气温和水分条件正常,有利于作物生长;至11月底,作物生长状况超过近5年平均水平。2014年1月,长江下游地区作物生长受到强降水影响,气温偏低,导致该地区中部作物(主要是冬小麦和油菜)长势稍差。
NDVI长势过程线表明(图4-14),虽然秋粮作物在生育期内长势出现波动,但在9月份之后作物长势仍处于平均水平。NDVI聚类过程线(图4-15)显示出全年NDVI距平的剧烈波动,但1~4月、4~7月和7~10月期间的最佳植被状态指数始终高于0.86(表4-9),表明长江中下游区作物长势总体好于平均水平(图4-16)。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间,约有75%的地区作物长势好于平均水平,但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地区的干旱限制了作物生长,潜在生物量较近5年平均水平偏低24%。
图4-14 长江中下游区作物生长过程线
图4-15 长江中下游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聚类类别过程线(b)
注:同图3-4。
图4-16 长江中下游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
极端天气状况主要出现在该区南部(特别是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以及福建大部分地区),早稻生长季内台风及相应的暴雨对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江中下游区是中国主要的水稻产地,几乎所有的耕地都得到合理利用,与近5年平均相比,耕地种植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