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

  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预测结果已在2014年四期《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季报中公开发布,发布时间分别为2014年2月、5月、8月和11月。本年度报告以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最新的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对31个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国以及部分国家的省州尺度的2014年农业气象条件、作物胁迫状况、耕地利用强度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汇总,并利用模型对31个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国以及部分国家的省州尺度的产量预测结果进行复核,形成了本节中2014年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估算结果。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
  2014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创历史新高,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累积达到27.64亿吨。其中,全球小麦总产为71972万吨,同比增加1.6%,大豆总产达到29482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1%;全球玉米与水稻总产分别为99378万吨和75551万吨,同比分别增加0.2%和0.4%。全球产量详情见表5-1。
  2014年,31个粮油作物主产国玉米产量同比减少0.7%,水稻产量同比略减0.2%,小麦产量同比增产2.3%,大豆产量同比大幅增长8.6%。除全球大豆三巨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外,其他大豆生产国总产量严重下滑。玉米与水稻在全球粮食总产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其地位的巩固是以其他秋粮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为代价的,其中春小麦与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尤为明显。

表5-1 2014年全球小麦、水稻、玉米以及大豆产量

注:空白的表格表示无数据或者产量远小于0.1万吨;中国的产量数据不包含台湾省的产量。

  在主要粮食出口大国中,除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三国的大豆产量显著增长7%之外,其余作物的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尽管美国玉米单产增长了2.3%,但是受面积减少3.6%的影响,导致玉米总产量下跌1.3%,同处北美的加拿大玉米总产大幅度减少16.1%,亚洲的印度玉米同比减产13.4%(印度为2014年全球第7大玉米生产国)。
  除埃及水稻产量同比减少3.6%以及美国水稻总产大幅增长18%之外,其余国家水稻的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与2013年相比,小麦产量变幅较大。2014年南美洲小麦生育期内,风调雨顺,水分充足,温度适宜,小麦产量同比大幅增长,其中巴西增长9.0%,阿根廷增长14.8%。2014年欧洲小麦生育期内,气候适宜,小麦产量显著增长,其中德国、波兰与英国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0.6%、12.1%与22.6%。小麦减产幅度最大的为加拿大,2014年小麦产量同比减少11.3%。从地中海东岸至中亚的广大地区,2014年4~7月期间降水远小于过去13年同期平均水平,导致冬小麦大幅减产,如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冬小麦产量同比减少1%~8%。
  与2013年相比,中国、印度、俄罗斯大豆产量分别减少1.3%、2.7%和7.8%。而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3%、9.0%和4.5%。

  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
  2014年四种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为52593万吨,与2013年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基本持平,微增18万吨。其中,小麦产量为11973.5万吨,同比增产1.3%;水稻产量20116.7万吨,同比增产0.5%;大豆产量1307.9万吨,同比减产1.3%;玉米总产量19195.2万吨,同比减产1.1%(表5-2)。受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增长的双重影响,全国小麦产量同比增长。受益于2014年全国中稻产量的显著增加(与2013年相比增产1.1%),全国水稻产量同比增加。2014年秋粮生长季内,包括河南、辽宁等省份遭受严重旱情,玉米单产有所下降,导致2014年全国玉米产量同比下降。由于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缩减,2014年全国大豆产量继续减少。

表5-2 2014年中国各省份小麦、水稻、玉米以及大豆产量

注:*中国总产量中不包含台湾省的作物产量。

  2014年中国单一作物分省产量占该作物全国总产比例最高的是黑龙江省的大豆,大豆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的35%。河南、内蒙古、江苏、吉林和山东也是中国的大豆主产省,大豆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的比例也都高于5%。黑龙江、吉林和山东三省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的比例分别为14%、13%和10%。河南和山东作为全国小麦的主产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比例高达22%和18%,同属于全国小麦主产省的安徽、河北和江苏,各自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的比例也都接近于10%。作为中国的水稻主产省的湖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四川,水稻产量合计占全国水稻总产的比例高达56%。
  在监测的24个省份中,宁夏的水稻产量受种植面积大幅提升的影响,产量增幅高达18.1%。甘肃、内蒙、云南和安徽玉米产量降幅最大,同比分别减少6.8%、5.3%、4.7%和4.4%,这主要是由于单产和种植面积均有所下降。受7~8月份严重干旱的影响,河南、陕西和辽宁等省份玉米减产。山西省小麦单产大幅增长,总产量同比增加6.4%;黑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继续缩减,导致小麦产量减少4.8%。与全国其余大豆主产省产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安徽和吉林大豆产量受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大豆产量分别增加0.2%和1.7%。
  对于不同生长季的水稻,中稻主产省产量增加,同比增产0.9%,而早、晚稻主产省产量较2013年分别下降约1.1%和0.3%(表5-3),主要原因是中稻生育期内,农业气象条件总体正常,单产得到保证,而早稻主产区受台风、暴雨(如广东、广西)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单产有所降低。

表5-3 2014年中国各省份早、中、晚稻产量

注:*中国总产量中不包含台湾省的作物产量。

  受秋粮生育期内旱情影响,2014年玉米产量的下降导致秋粮减产184万吨,为40484万吨;夏粮总产量为12354万吨,增产约167万吨;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6377万吨,同比减产55万吨,减幅为0.1%。
  2015年全球冬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2014~2015年度北半球冬小麦越冬期内,大部分地区光合有效辐射偏低,降水量高于平均水平,对冬小麦越冬期过后的返青、拔节有利。与此同时,北美洲小麦产区和俄罗斯小麦产区温度略偏低,对小麦顺利越冬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冬季偏低的气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冬小麦越冬后对异常农业气象条件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全球范围内,虽然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作物长势欠佳,但从总体上看,2014~2015年度全球冬小麦长势良好。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越冬期间,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良好,冬季平均气温略偏高,同时降雨偏多,光合有效辐射正常,总体有利于冬小麦越冬和返青后生长。全国夏收作物长势总体良好,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大部分地区作物长势好于近5年平均水平;同时,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夏收作物主产省份的作物播种面积较2013~2014年度增加1.5%,若后期农业气象条件正常,冬小麦有望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