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对象

  湿地:根据《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国际重要湿地:是指根据《湿地公约》规定,每个缔约国指定的其领土内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下称《湿地名录》)的湿地。这些湿地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国际意义,尤其是一年四季均对水禽具有国际意义。截至2015年5月,全球被列入《湿地名录》的国际重要湿地共计2193处,总面积约为2.09亿hm2https://rsis.ramsar.org/),中国被列入《湿地名录》的国际重要湿地达46处,总面积超过400万hm2。
  湿地分类:《湿地公约》中将湿地分为滨海/海岸带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42个小类。本报告以《湿地公约》的分类体系为参考,考虑到所采用的卫星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遥感技术的实际分类能力,建立了国际重要湿地遥感制图分类系统(附表A-1),其中,人工湿地包括水产养殖场/盐场、水库、水田和其他人工水体,其他均属自然湿地类型。
  监测对象:为保证监测的可靠性,本报告依据可查证确切分布范围、面积较大、地图信息完整、兼顾全球典型生态气候区和各大洲均匀分布的原则,在国际重要湿地数据库中选取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大于20万hm2)作为本报告的监测对象(附表A-2),对其中不同湿地类型的10处典型国际重要湿地进行重点分析。为了解中国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状况,针对20处国际重要湿地进行重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