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全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中国典型国际重要湿地变化分析
全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与类型变化
全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的总体变化特征
本报告选择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图2-5、表2-3)进行遥感变化监测,2001年和2013年结果表明:全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非湿地面积约占56%,湿地总面积减少不足1%,说明全球尺度上湿地面积总体保持稳定状态。但是在湿地内部,由于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的波动和部分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类型之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人工湿地类型中,水田面积在2001至2013年约减少27%(4.32万hm2,占国际重要湿地面积的0.03%,下同1),而同期水库面积增加24%(0.37万hm2,不足0.01%)(图2-6)。
内陆湿地面积变化的剧烈程度高于人工湿地和滨海湿地。如季节性草本沼泽湿地和洪泛湿地面积分别增加约21%(154.02万hm2,占1.11%)和6%(6.94万hm2,占0.05%);而内陆森林/灌丛沼泽面积减少近30%(163.50万hm2,占1.18%);河流和湖泊面积则分别减少9%(5.22万hm2,占0.04%)和12%(6.82万hm2,占0.49%)。整体上内陆湿地呈现出面积减小的趋势。一方面说明全球湿地减少的趋势在这些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同样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气候的年际波动性是造成内陆湿地不稳定的原因。
2001至2013年,滨海森林/灌丛沼泽面积增加约13%(6.11万hm2,占0.44%),除此以外,其余类型变化小于3%(1.50万hm2,占0.02%),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可能与滨海湿地较少受到水文条件的变化影响,而主要受气温等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有关。
图2-5 全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分布
表2-3 报告中各洲大型国际重要湿地数量
图2-6 2001至2013年全球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变化
各洲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的湿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2001至2013年各洲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面积及变化如图2-7所示,可以看出,各洲国际重要湿地的类型构成差异比较大,且类型变化具有多样性。各洲国际重要湿地的变化情况分述如下:
图2-7 各洲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及面积(2001、2013年)
(1)亚洲
亚洲选择的2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主要以季节性草本沼泽(内陆)、湖泊、内陆和滨海森林/灌丛沼泽为主,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非湿地面积约占26%(图2-8(a))。2001至2013年,湿地总面积减少约1%,表现为湖泊、内陆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永久性草本沼泽减少,而洪泛湿地和森林/灌丛沼泽增加(图2-9(a))。其中,24.58%的滨海季节性草本沼泽(1.52万hm2,约占0.08%)、15.58%的内陆永久性草本沼泽(3.98万hm2,占0.22%)和14.87%的滨海永久性草本沼泽(1.29万hm2,约占0.07%)转变为非湿地,这可能与水分的供给不足导致湿地退化有关。
另外,在自然湿地类型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如水体与洪泛湿地、季节性草本沼泽与洪泛湿地之间的转变(附表A-8)。2001至2013年,乌兹别克斯坦的艾达尔-阿纳西湖(Aydar-Arnasay Lakes System)国际重要湿地内,有9.64万hm2(占15.14%)永久性草本沼泽转变为水体,0.42万hm2转变为季节性草本沼泽(占0.66%);有1.50万hm2(占2.36%)水体转变为永久性草本沼泽。这些变化应该与气候条件的年际波动有关。
(2)欧洲
欧洲选择的1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主要以河口水域(约占25%)、内陆森林/灌丛沼泽(约占23%)、湖泊(约占15%)为主,非湿地面积约占22%(图2-8(b))。2001至2013年,湿地总面积减少约3%(11万hm2),主要表现为湖泊和森林/灌丛沼泽的减少(图2-9(b))。另外,本区域有少量水库这一人工湿地类型存在,其中有12%(0.19万hm2,约占0.04%)转变为非湿地,这可能与欧洲开发时间较长有关。季节性内陆草本沼泽总面积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其中有34%(7.82万hm2,占1.85%)转变为非湿地(旱地)(附表A-9)。
(3)非洲
被列入《湿地名录》的国际重要湿地以非洲面积为最大,报告对其中的30处大型湿地进行了监测。与其他大陆不同的是,森林/灌丛和草地等非湿地类型在国际重要湿地中占有优势的面积比重(占76%,图2-8(c)),主要湿地类型为内陆森林/灌丛沼泽(占11%)。从总体来看,2001至2013年非洲国际重要湿地的面积变化不大(减少2万hm2)。
但是受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类型之间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季节性草本沼泽增加和内陆森林/灌丛沼泽的减少(图2-9(c))。一方面,17%的河流(1.65万hm2,约占0.03%)和20%的内陆洪泛湿地(7.47万hm2,占0.12%)等类型转变为非湿地;另一方面,内陆森林/灌丛沼泽和草本沼泽向森林/灌丛和草地类型转变,同时,13%的内陆洪泛湿地(4.69万hm2,约占0.08%)转变为湖泊等水体类型。2001至2013年,坦桑尼亚的马拉加拉西-缪约瓦斯湿地(Malagarasi-Muyovozi Wetlands)中,有0.70万hm2(占0.19%)水体转变为永久性草本沼泽;14.34万hm2(占3.87%)永久性草本沼泽转变为季节性草本沼泽,说明水文条件年际的波动导致了这些湿地类型之间的转变(附表A-10)。
(4)南美洲
南美洲选择的2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中,非湿地(森林/灌丛和草地)占有较大比重(约占53%)(图2-8(d)),而湿地类型以森林/灌丛湿地(约占20%)和永久性草本沼泽(约占18%)为主,季节性湿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2001至2013年,湿地面积总体减小26万hm2,主要表现为森林/灌丛沼泽和湖泊面积的大幅减少,而永久性草本沼泽和河口湿地等类型增加(图2-9(d))。森林/灌丛沼泽主要向森林/灌丛等非湿地类型转变,而湖泊主要转变为季节性湿地。另外,也有季节性草本沼泽转变为人工覆盖/裸地等非湿地类型(附表A-11)。上述这些变化的产生一方面与降水等年际波动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人类的农业开发活动密切相关。
(5)北美洲
北美洲选择的1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以季节性草本沼泽(滨海)、滨海森林/灌丛沼泽、苔原/藓类沼泽和内陆森林/灌丛沼泽为主(占93%)(图2-8(e))。总体来看,2001至2013年北美洲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增加14万hm2,是全球各洲中唯一表现为湿地面积增加的大陆(图2-9(e))。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滨海季节性沼泽类型与洪泛湿地、滨海森林/灌丛沼泽、苔原/藓类沼泽和湖泊等4种类型之间(附表A-12),可能与气候导致降水变率的年际波动有关。
(6)大洋洲
大洋洲选择的2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中,湿地总面积不足5%,主要以季节性草本沼泽(滨海)为主。2001至2013年,湿地面积约减少8万hm2,季节性草本沼泽(滨海)约有90%(4.30万hm2,不足0.01%)转变为森林/灌丛。大洋洲也是湿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大的大洲之一。
图2-8 各洲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非湿地比例(2001、2013年)
图2-9 各洲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及面积(2001、2013年)
典型生态区大型国际重要湿地的面积变化
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情况如表2-4所示,主要分布在热带生态区内。报告对热带雨林、热带荒漠、亚热带草原、温带草原、北方针叶林、极地苔原6个生态区内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进行监测和分析。
表2-4 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在各生态区分布数量
*除此之外,另有5个国际重要湿地位于海洋或其他水域。
从图2-10可以看出,各生态区内湿地面积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减少,其中位于温带草原的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减少比例最大;另外,除北方针叶林和苔原生态区外,其余4个生态区的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所占比重都低于非湿地的比例。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生态区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约占1/3。湿地类型以内陆森林/灌丛沼泽和永久性草本沼泽等湿地类型为主。
2001至2013年,热带雨林地区的主要湿地类型中,既存在由森林/灌丛沼泽向森林/灌丛转变、由季节性草本沼泽向草地转变,也存在水体(湖泊和河流)与洪泛湿地、季节性草本沼泽之间的相互转变。这一现象说明气候尤其是降水的年际波动可能是造成湿地类型变化的原因,但总体上呈现森林/灌丛沼泽减少和草本沼泽增加的趋势(图2-11(a))。
(2)热带荒漠
热带荒漠地区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总面积约占30%,主要以湖泊、洪泛湿地和河口沙洲/沙岛等湿地类型为主。
2001至2013年,热带荒漠地区的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基本维持不变,主要变化特点表现为湖泊、洪泛湿地的减少和季节性草本沼泽的增加(图2-11(b))。湖泊面积变化最大,约有20%(9.20万hm2,约占3%)转变为人工覆盖/裸地、季节性草本沼泽(内陆)、洪泛湿地;同时也存在洪泛湿地转变为湖泊的情况。另外,草本沼泽和河口沙洲/沙岛等也存在转换关系。这一现象说明总体上该生态区内湿地来水减少和降水的波动是造成湿地类型变化的原因。
(3)亚热带草原
亚热带草原地区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总面积约占40%,主要以内陆永久性草本沼泽为主(图2-11(c))。
2001至2013年,亚热带草原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的湿地面积总体上减少约2%(图2-10(c)),主要表现为永久性草本沼泽、洪泛湿地的减少,其中永久性草本沼泽主要转变为草地和人工覆盖/裸地等非湿地类型;而洪泛湿地主要转变为人工覆盖/裸地类型。另外,也存在草地、森林/灌丛等转为永久性草本沼泽的现象。
(4)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地区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总面积约占一半以上(图2-10(d))。2001至2013年,该区主要湿地类型变化不大,以内陆森林/灌丛沼泽、湖泊、季节性草本沼泽(内陆)、洪泛湿地四种类型为主。
2001至2013年,温带草原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少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季节性草本沼泽(内陆),约32%(2.33万hm2,不足0.01%)转变为旱地,约11%(0.80万hm2,不足0.01%)转变为草地;约31%(1.13万hm2,不足0.01%)的永久性草本沼泽转变为草地;内陆森林/灌丛沼泽中,约15%(4.70万hm2,占0.03%)转变为旱地,约11%(3.45万hm2,占0.02%)转变为森林/灌丛。另外,在水体与洪泛湿地以及洪泛湿地与季节性草本沼泽之间也存在转化现象。
(5)北方针叶林
北方针叶林地区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约占73%。以内陆森林/灌丛沼泽和季节性草本沼泽(内陆)湿地类型为主,其次还有小面积苔原/藓类沼泽(约占2%)分布(图2-10(e))。
2001至2013年,北方针叶林地区的主要湿地类型中,变化最大的是湖泊,约39%(约0.02万hm2,约占0.02%)的面积转变为非湿地(人工覆盖/裸地),26%(约0.02万hm2,约占0.01%)转变为季节性草本沼泽;其次,20%的河流(0.76万hm2,占0.49%)和15%的季节性草本沼泽(6.67万hm2,占4.29%)转变为内陆森林/灌丛沼泽;20%的草地、人工覆盖/裸地等非湿地(6.99万hm2,占4.49%)转变为季节性草本沼泽。总体上湿地面积维持不变,但森林/灌丛沼泽减少,季节性草本沼泽增加(图2-11(e))。
(6)极地苔原
极地苔原地区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总面积约占95%(图2-10(f)),以季节性草本沼泽(内陆)、季节性草本沼泽(滨海)、苔原/藓类沼泽、滨海森林/灌丛沼泽四种湿地类型为主。
2001至2013年,极地苔原地区的主要湿地类型中,内陆洪泛湿地的变化最大,其中,18%转变为季节性草本沼泽(0.42万hm2,占0.04%),6%转变为河流(0.15万hm2,约占0.01%),14%转变为湖泊(0.32万hm2,约占0.03%);河口沙洲/沙岛等约有15%(1.01万hm2,约占0.09%)转变为非湿地(草地)。此外,苔原/藓类沼泽、滨海森林/灌丛沼泽与季节性草本沼泽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图2-11(f))。
图2-10 不同生态区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非湿地比例(2001、2013年)
图2-11 不同生态区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及面积(2001、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