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通过对典型国际重要湿地2001和2013年间的变化监测分析,发现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变化以湿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变为主。例如,位于加拿大中部极区的毛德皇后湾附近居住人口少,人类活动影响弱,2001至2013年内出现了苔原/藓类沼泽向其他沼泽湿地类型转化的现象,未出现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或非湿地的转化。
  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
  (1)对湿地实施保护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例如,以保护红树林为目的而设立的孟加拉孙德尔本斯国际重要湿地在2000年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使该区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2013年滨海红树林湿地面积增加7%左右(约3万hm2,约占5%)。
  (2)在国际重要湿地内从事农业开垦等经济活动对湿地保护造成威胁。例如,自2001年至2013年,位于阿根廷境内的国际重要湿地——奇基塔湖泊湿地内出现农业用地(主要为旱地)的大面积增长(增加2倍多,约占6%),同时,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约有一半的常年有水湖面面积丧失(25.80万hm2,约占26%)。此外,高强度的农业开垦活动还会削弱湿地抵御旱涝的功能。例如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在2001至2013年新增旱地面积78%(4万多hm2,约占7%),这些新增加的农地大多是由开垦内陆沼泽而来,由此造成了湿地防洪功能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