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国际重要湿地时空变化

  本报告利用2001年和2013年时间序列MODIS遥感卫星资料,结合地形高程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数据,对中国46处国际重要湿地进行了变化监测。浙江西溪湿地、云南大山包湿地等面积较小,受空间分辨率限制,其细节信息无法判读;西藏纳帕海湿地等几乎不受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不明显。受篇幅所限,本报告选取20处国际重要湿地(表4-1和图4-2),对这些湿地的面积变化以及景观完整性和受干扰/退化程度进行了评估分析。

表4-1 中国典型国际重要湿地


图4-2 中国典型国际重要湿地空间分布

 

  2001至2013年间,东北地区8处国际重要湿地内减少湿地面积3.36万hm2;西部地区4处重要湿地面积减少0.33万hm2;中部地区洞庭湖等6处重要湿地面积基本维持不变;滨海地区的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2处重要湿地,因非湿地转变成人工湿地(水田),面积增加1.32万hm2,受到较大干扰。总体而言,20处国际重要湿地内的湿地面积净减少共计约2.38万hm2,占20处保护区1总面积的0.8%左右。


图4-3 中国不同区域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变化(2001至2013年)

  东北地区
  本报告选取东北地区8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为黑龙江省珍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东方红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瓮河自然保护区、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和扎龙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辽宁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根据遥感监测结果,2001至2013年间,东北地区的8处国际重要湿地中,湿地类型变化特征分为三种情况(图4-4)。
  第一,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增加,包括2处。扎龙自然保护区由于生态用水恢复、退耕还湿等措施,保护区内自然湿地的增加0.15万hm2,表现为水田和旱地转变为自然湿地,即表现为耕地和自然沼泽湿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虽然也表现为增加(面积约0.27万hm2),但主要表现为养鱼虾池等人工湿地增加。
  第二,保护区内湿地总面积减少,包括4处。黑龙江珍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东方红湿地保护区、黑龙江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减少。其中前两处保护区的湿地变化表现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以及农田之间的相互转变,但以自然湿地向农地转变为主(转变为水田或旱地);由于水源供给减少,黑龙江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达赉湖保护区的自然湿地转变为草地,造成湿地面积减少。
  第三,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基本维持不变。包括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和七星河保护区两处,但兴凯湖湿地保护区有3.67万hm2的沼泽湿地转变为水田人工湿地类型。


图4-4 东北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2001、2013年)


图4-5 东北地区国际重要湿地遥感分类图(2001、2013年)

  (1)黑龙江珍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978,地理坐标东经133°28′~133°47′,北纬45°52′~46°17′。指定保护面积44364 hm2。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市境内的乌苏里江沿岸,与俄罗斯隔水相望。该湿地是以河流及河漫滩为主体形成的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在东北亚寒温带地区的河流湿地中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湿地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生境,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珍稀高等植物600多种,东北虎、黑熊、棕熊等脊椎动物288种,并有丰富的鱼类资源,特别是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水鸟繁殖地和迁徙停栖地,分布鸟类169种,包括东方白鹳、金雕、丹顶鹤等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
  2001至2013年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湿地面积减少超过0.3万hm2,占保护区面积8%左右(图4-5(a))。主要表现为永久性草本沼泽湿地和季节性草本沼泽向水田和旱地的转变,(图4-6(a))湿地的减少,主要是由农用地的开垦造成。
  (2)黑龙江东方红湿地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2185,地理坐标东经133°34′~133°54′,北纬46°12′~46°22′。指定保护面积31538 hm2。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虎林市境内,东隔乌苏里东与俄罗斯相望。该湿地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沼泽湿地、湖泊湿地、草本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还有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滞纳和缓冲洪水、补充地下水源、调节河川径流、保护流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上具有重要意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水鸟繁殖地和迁徙停栖地,分布高等植物849种,脊椎动物342种,鸟类216种。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以永久性草本沼泽为主,2001至2013年,湿地类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永久性草本沼泽总面积变化较小,呈现缓慢的增加趋势(图4-5(b),图4-6(b)),主要由草地、水田转变而来,说明湿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退耕还湿。
  (3)黑龙江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976,地理坐标北纬51°05′~51°39′,东经125°07′~125°50′。指定保护面积229523 hm2,地处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嫩江上游源头地区。该湿地河网密布,并广泛分布淡水沼泽植被、草甸、森林,是东北亚大兴安岭原始针叶林中沼泽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寒温带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以永久性草本沼泽和森林为主,2001至2013年,湿地减少约0.8万hm2,占保护区面积约3.5%(图4-5(c))。
  (4)黑龙江兴凯湖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155,地理坐标东经131°58′~133°07′,北纬45°01′~45°34′。指定保护面积22.24万hm2,是我国穆棱-三江平原上面积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它东起松阿察河,西至白棱河,南始中俄边界,北至虎林市边界,包括小兴凯湖、兴凯湖北面一部分、湖岗沙地及其周围湿地,是三江平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草甸、沼泽、湖泊和森林组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水陆结合的生态系统,在亚太水鸟迁徙网络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日两国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的重点保护区。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以水体、永久性草本沼泽、洪泛湿地和水田为主,2001至2013年期间,虽然湿地总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但超过3万hm2的永久性草本沼泽转变为水田,约占保护区面积的16%(图4-5(d),图4-6(d))。
  (5)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549,地理坐标东经124°00′~124°30′,北纬46°55′~47°35′。指定保护面积21万hm2,它地处中国黑龙江西部的乌裕尔河下游齐齐哈尔市及富裕县、林甸县、杜蒙县、泰来县交界地域。扎龙湿地由乌裕尔河下游一大片永久性季节性淡水沼泽地和无数小型浅水湖泊组成,周围是草地、农田和人工鱼塘。生境类型以沼泽为主,植物群落以芦苇为主,分布鸟类260多种。鹤类是本湿地的主要保护对象,全球鹤类15种,在扎龙就有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白头鹤、灰鹤等六种,占全国鹤类种数的66.7%,素有"鹤乡"之称。扎龙是丹顶鹤最为重要的繁殖地,全世界现存丹顶鹤2000多只,本区就有500多只繁殖种群,占全球丹顶鹤总数的四分之一。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包括水体、永久性草本沼泽、季节性草本沼泽、草地和农业用地等,湿地类型以芦苇沼泽为主,2001至2013年间,湿地面积有所增长,以永久性草本沼泽增长为主(图4-5(e),图4-6(e)),与生态补水和退耕还湿有关。
   (6)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977,地理坐标东经132°5′~132°26′,北纬46°40′~46°52′,指定保护面积20000 hm2。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距双鸭山市51 km,管理机构为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该湿地位于三江平原七星河的中下游,地势低洼,河流排水不畅,洪水期上游来水造成大面积漫滩滞水,河流泡沼连片,同时河道变迁形成的迂回扇、废河道及牛轭湖、线形、蝶形洼地等微地形发育,草甸、沼泽植被类型丰富多变,是东北亚温带内陆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湿地内原始沼泽保存完好,是鸟类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共有鸟类201种。每年均吸引大量的水禽在该区停栖繁衍,是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大天鹅、白琵鹭等珍禽在三江平原最主要繁殖区之一,也为数十万只雁鸭类和其他水禽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本湿地是三江平原最主要的芦苇沼泽湿地分布区,蕴育着丰富的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是目前中国保持原始状态最好的湿地区域之一。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01和2013年,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无明显变化(图4-5(f),图4-6(f))。
  (7)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146,地理坐标东经116°50′~118°10′,北纬47°45′~49°20′。指定保护面积740000 hm2,是内蒙古第一大湖、我国第五大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部,横跨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行政区域,地处大兴安岭西麓、蒙古高原东侧,南与蒙古国接壤。不仅为当地牧业、渔业、城市供水的水源基础,更是我国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也是东北亚-澳洲迁徙水禽停歇的驿站。已记录鸟类284种,夏候鸟和留鸟构成区系主体,占总种类数的80%,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9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5种。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以水体、永久性草本沼泽、季节性草本沼泽、洪泛湿地和草地为主要覆盖类型,2001至2013年间,永久水面面积减小4万多hm2;沼泽湿地增加约2万hm2;湿地总面积总体减少2万余hm2,占保护区面积约3.5%,以永久性水体减少,永久性草本沼泽、季节性草本沼泽增加为主(图4-5(g),图4-6(g))。
  (8)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441,地理坐标东经121°30′~122°00′,北纬40°45′~41°10′。指定保护面积12.8万hm2,位于辽宁省辽东湾北部,距盘锦市区西南35 km,是中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芦苇沼泽区。滨海拥有大面积翅碱蓬滩涂和浅海海域,为湿地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每年迁徙经过的丹顶鹤有800余只,占世界种群的3/5;也是斑海豹繁殖的世界最南限。本湿地在控制洪水、补充地下水、截流氮、磷入海通量防止近海水体富营养化、调节辽宁中部地区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辽河三角洲最典型、原始湿地生态特征保存最好的区域。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湿地以水体、永久性草本沼泽和洪泛湿地为主。2001至2013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超过0.2万hm2,占保护区面积的2%左右。其中主要表现为人工养殖水体增加超过0.2万hm2,永久性草本沼泽增加约0.6万hm2,减少的类型主要为河口沙洲/沙岛和水田等类型(图4-5(h),图4-6(h))。


   
   
   
图4-6 东北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变化(2001、2013年)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包括4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为青海扎陵湖自然保护区、鄂陵湖自然保护区、甘肃尕海-则岔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青海扎陵湖自然保护区和鄂陵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有所增加;甘肃尕海-则岔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保持稳定;而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减少超过0.4万hm2,约占保护区面积2%(图4-7)。


图4-7 西部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2001、2013年)

 

  (1)青海鄂陵湖湿地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436,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97°43′,北纬34°56′。指定保护面积6.49万hm2。是黄河源区干流上两个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第一大淡水湖,系断陷构造湖,湖盆周边形成了典型的高原淡水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蕴涵丰富的淡水资源,对调节黄河源头水量,滞留沉积物,净化水质,防洪蓄水和调节当地气候具有重要作用。鄂陵湖湿地分布鸟类80种,湖区沼泽和环湖半岛以及水域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鸬鹚、赤麻鸭等多种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鱼类有花斑裸鲤等,其中相当一部分种类为青藏高原高寒湖泊湿地特有种或中亚特产,具有重要的科研保护价值。此外,湖周分布有藏原羚、藏野驴、狐狸、棕熊等哺乳类野生动物,湖滨亚高山草甸为青海重要牧场。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01至2013年间,湿地面积微弱增加,主要是草地向洪泛湿地和和水体的转变(图4-8(a),图4-9(a))。
  (2)青海扎陵湖湿地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442,中心地理坐标东经97°16′,北纬34°55′。指定保护面积5.26万hm2。黄河从卡日曲发源后,经星宿海流到这里,被巴颜郎玛山和错尔朵则山所阻,形成了黄河源头第一个巨大的湖泊,即扎陵湖。与鄂陵湖同为黄河源区干流上两个最大的湖泊之一,对黄河水源补给和水量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也是高原多种珍稀鱼类和水禽的理想栖息场所。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该保护区主要覆盖类型包括水体、永久性草本沼泽、洪泛湿地和草地。2001至2013年间,湿地总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水体和永久性草本沼泽的增加,水体的增加主要是湿地内部类型的转变,永久性草本沼泽的增加来自于草地类型的转变(图4-8(b),图4-9(b))。


图4-8 西部地区国际重要湿地遥感分类图(2001、2013年)

  (3)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975,地理坐标东经102°09′~102°46′,北纬33°58′~34°32′。面积247431 hm2。尕海湿地是典型的高原内陆湿地,是许多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地,对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知分布种子植物523种,鸟类214种,是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源头区域的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功能突出。湿地内发育了大面积的泥炭沼泽,其泥炭层的平均厚度约2m,是区域极为重要的高密度碳库,因此对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以天然草场为主要土地覆盖类型,湿地类型包括水体、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永久性草本沼泽。2001至2013年间,保护区内湖面扩大2倍多,这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另外在周边有少量永久性沼泽湿地减少,占保护区面积不足1%,季节性草本沼泽向草地转变为主(图4-8(c),图4-9(c))。
  (4)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731,地理坐标东经102°28′~102°58′,北纬34°00′~34°25′。面积166570 hm2,该湿地海拔3422 -3704 m,地处若尔盖大湿地腹心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沼泽植被为137种,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鸟类栖息与繁殖地,被誉为黑颈鹤之乡,还为38种兽类、3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15种鱼类以及362种野生植物提供了生境。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功能突出,蓄水总量近100亿m3,为长江、黄河上游源头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区。这里泥炭总储量达70亿m3,在调节当地气候、保持水土、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以水体、草地、永久性和季节性草本沼泽为主。2001至2013年间,湿地总面积减少超过0.4万hm2,占保护区面积不到3%,表现为永久性和季节性草本沼泽向草地转变(图4-8(d),图4-9(d))。总体来看,湿地面积基本维持稳定。


图4-9 西部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变化(2001、2013年)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共包括6个保护区,分别是湖北沉湖自然保护区、洪湖自然保护区,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中部地区的6处国际重要湿地中,除湖北沉湖湿地有少量湿地退化为草地,其他保护区湿地总面积基本不变。变化主要发生在湿地内部的变化,以水体、洪泛湿地和季节性草本沼泽之间的转变为主(图4-10、图4-11)。
 


图4-10 中部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2001、2013年)

 

  (1)湖北沉湖国际重要湿地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2184,地理坐标东经113°44′~113°55′,北纬30°15′~30°24′。指定保护面积11579 hm2,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缘,武汉市蔡甸区西南部,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一片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也是我国距离特大城市最近的一处重要湿地,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提供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沉湖属于浅水湖,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水体,永久性草本沼泽和季节性草本沼泽。
  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3年遥感分类结果,发现总的湿地面积变化较小,超过0.1万hm2草本沼泽变为农地(图4-11(a),图4-12(a))。
  (2)湖北洪湖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729,地理坐标东经113°12′~113°26′,北纬29°49′~29°58′,面积43450 hm2。地处亚洲-大洋洲候鸟迁徙东部通道上,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其中湿地植被为139种鸟类、62种鱼类、6种两栖类、12种爬行类、13种哺乳类、379种浮游动物、472种维管植物和280种浮游植物提供了生境。其中,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有鸿雁、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水杉。在洪湖湿地越冬的普通鸬鹚、凤头鸊鷉、灰雁、豆雁、白额雁、白琵鹭的数量,均超过全球种群数量1%的国际重要湿地标准,保护价值极大。湿地类型包括水体、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洪泛湿地,洪湖湿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其中人工湿地占有很大的比重,水体包括湖泊和养鱼虾池。
  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3年遥感分类结果,发现人工湿地部分增加,自然湿地减少,表现为节性草本沼泽和洪泛湿地向人工湿地的转变,自然水体向季节性草本沼泽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洪泛湿地转变(图4-11(b),图4-12(b))。
  (3)湖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洞庭湖可分为东、西、南3部分,分别为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编号:551,地理坐标东经112°43′~113°15′,北纬28°59′~29°38′)、湖南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151,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40′,北纬28°50′)和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154,地理坐标东经111°57ˊ~112°17ˊ,北纬28°47ˊ~29°07ˊ)。指定保护面积分别为19万、16.8万和3.5万hm2。其中东洞庭湖为主体湖盆,作为一个调蓄过水型湖泊,对长江洪水有巨大调蓄作用。东洞庭湖丰水期为6-8月,枯水期为12月至次年3月,水深4-22 m,最大水位高差为17.76 m,在洪水期,洞庭湖洲滩大部分被水淹没,在平水期,地势较低的泥滩地和草滩地被水淹没,芦苇滩地等全部露出水面,在枯水期,各湿地类型全都露出水面。
  东洞庭湖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包括湖泊、永久性草本沼泽、季节性草本沼泽、洪泛湿地、水田等。通过2001年和2013年遥感分类结果对比,发现湿地总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出现了以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永久性草本沼泽转变为水田为主的变化。南洞庭湖保护区和西洞庭湖保护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包括湿地和水田,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永久性草本沼泽、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洪泛湿地。通过对比2001年和2013年遥感分类结果,发现湿地类型总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两个年度湿地类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水体、季节性草本沼泽和洪泛湿地之间发生转移,且与长江水位的变化有关(图4-11(c)、(d)、(e),图4-12(c)、(d)、(e))。


图4-11 中部地区国际重要湿地类型分布(2001、2013年)

  (4)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550,地理坐标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指定保护面积2.24万hm2,位于鄱阳湖西北角,其地理范围位于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管辖有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常湖池等9个湖泊。
  鄱阳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过水性湖泊,是候鸟理想的越冬地。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互为依存,兼有水陆特征的独特生态系统。鄱阳湖湿地具备最适宜候鸟越冬栖息的优良环境,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白鹤的最高数量达2800多只,约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越冬鸿雁有6万多只,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白鹤和鸿雁越冬群体所在地。保护区已记录鸟类312种,数量多达数十万只,"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是形容该湿地鸟类数量之多的真实写照,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8种(包括4种哺乳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该保护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保护、研究鸟类的重要基地。
  该保护区主要地表覆盖类型为水体、永久性和季节性草本沼泽以及洪泛湿地。通过2001年和2013年遥感分类结果对比,发现永久性草本沼泽面积基本不变,水体和洪泛湿地面积减少,季节性草本沼泽面积增加(图4-11(f),图4-12(f))。


图4-12 中部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变化(2001、2013年)

  滨海地区
  滨海地区包括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崇明东滩2处国际重要湿地(图4-13)。在2001至2013年间,这2处重要湿地保护区湿地面积均有所增长(图4-14)。其中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增加是以人工湿地为主,而其自然湿地却在减少,需要对自然湿地增加保护力度。


图4-13 滨海地区国际重要湿地遥感分类图(2001、2013年)


图4-14 滨海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面积(2001、2013年)

  (1)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又称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也被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生物圈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海岸湿地保护区,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的最重要的越冬地。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156,地理坐标东经119°48′~120°56′,北纬32°34′~34°28′,指定保护面积45.3万hm2。地处江苏中部沿海,辖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五县(市)滩涂,该保护区主要覆盖类型包括水体、永久性草本沼泽、洪泛湿地和水田等,水体以为人工养殖场为主。
  通过2001年和2013年遥感分类结果看出,虽然总湿地面积增加超过1万hm2,占保护区面积2%左右。但增加的湿地主要为养鱼虾池/盐场等人工湿地的增加(超过4万hm2),而滨海沼泽、滩涂等自然湿地却减少(图4-13(a),图4-15(a))。
  (2)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编号:1144,地理坐标东经121°50′~122°05′,北纬31°25′~31°38′,指定保护面积3.26万hm2。是以迁徙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保护区由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沉积而成,为长江口地区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该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包括永久性滨海草本沼泽、水田和海水。
  通过2001年和2013年的遥感分类结果发现滨海沼泽面积增加超过0.4万hm2(图4-13(b),图4-15(b));增加的湿地部分来自水田,但更多地与陆地向海的扩展有关。


图4-15 滨海地区国际重要湿地内湿地类型变化(2001至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