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国(简称肯尼亚)首都为内罗毕,位于东非高原,东非大裂谷横贯其南北。该国东南濒临印度洋,东临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交界(图3-8)。肯尼亚总面积58.61万km2,人口5400万,GDP415亿美元。2014年农田7.09万km2,森林2.48万km2,草地16.57万km2,灌丛29.92万km2,水面1.34万km2,裸地1.20万km2,冰雪19.08km2


图3-8 2014年肯尼亚土地覆盖

  肯尼亚位于赤道地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非洲到达点。贯穿其南北的东非大裂谷段800km,有串珠状湖泊和火山分布。沿海为分布有灌丛、草地、农田等的平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海拔平均1500m的高原,以稀树草原为主。中部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m,为非洲第二高峰,峰顶常年积雪,北部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带。肯尼亚位于热带季风区,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沿海地区气候湿润,而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每年3~6月、10~12月是雨季,其余为旱季,年降雨量自西南向东北由1500mm递减到200mm,且地势起伏差异较大。
  肯尼亚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国家,其中农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靠近河流和湖泊,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2014年肯尼亚大部分的人口(75%)从事着农牧业,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近1/3。肯尼亚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小麦和水稻,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咖啡、茶叶、棉花、剑麻等,是目前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部分粮食作物例如小麦和水稻,进口依赖性相对较大。
  肯尼亚森林比例只有4.26%,主要分布在境内的部分高原地区,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肯尼亚建立了具有独特地形和森林植被特点的国家公园,如内罗毕国家公园、东察沃国家公园、肯尼亚山国家公园等,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灌木比例占半数以上,其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肯尼亚西部,其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位于草地与森林的过渡地带;二是在肯尼亚东部,构成了较为明显的灌木区,主要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相对湿热并且干湿季分明。
  草地是肯尼亚主要的地表植被覆盖类型,占28.31%,受热带草原气候主导,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
  裸地比例不高,主要分布在干旱少雨,不利于植被生长的西北沙漠区域。
  肯尼亚的水资源相对丰富。最大的河流为塔纳河、加拉纳河,图尔卡纳湖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位于其西北角的狭长地带。同时,肯尼亚西临维多利亚湖,拥有大量的渔业资源。其中,维多利亚湖的年捕鱼量占肯尼亚渔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蒙巴萨港是东非最大的港口,毗邻印度洋,拥有超过千万吨的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