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包含了陆地生态系统中约80%的地上碳储量和40%的地下碳储量。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有效减少了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森林生物量不仅是估测森林碳储量的基础,也是评价森林碳循环贡献和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参数。中国-东盟区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缺乏定量的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信息。用遥感监测该区域的森林地上生物量(简称森林生物量),可为森林碳汇价值核算提供必要依据,为制定中长期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信息参考。
森林生物量的总体分布格局
(1)区域森林生物量总量达到近400亿t
中国-东盟区域森林生物量总量为396.8亿t,该区域森林生物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森林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大区域,东盟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和缅甸北部(图2-31)。
图2-31 中国-东盟区域森林生物量及各林型分布
(2)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占该区域森林生物量九成以上
结合全球土地覆盖特征数据分析各森林类型生物量(图2-31和表2-3,常绿阔叶林总生物量为246.2亿t,占该区域森林总生物量62.1%,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及东盟各国的热带雨林地区,其中位于低纬度地区的热带雨林雨量充沛,季节性差异不明显,森林生物量最多。混交林的总生物量为135.8亿t,占该区域森林总生物量34.2%,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落叶阔叶林的总生物量为7.8亿t,占该区域森林总生物量2.0%,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是中国北方温带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缅甸境内高纬度区域也有少量分布。常绿针叶林的总生物量为3.6亿t,占该区域森林总生物量0.9%,覆盖量少且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中国滇藏及新疆地区。落叶针叶林的总生物量为3.4亿t,占该区域森林总生物量0.8%,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
各国森林生物量对比分析
利用森林生物量遥感产品,对比分析了各国森林生物量差异(表2-3)。
表2-3 中国-东盟区域各国森林生物量估测结果*(单位:亿t)
*注:*表示量级小,——表示无此林型
(1)中国、印度尼西亚森林生物量占中国-东盟区域总量的3/4
中国-东盟区域森林总生物量最高的为中国,占区域总量四成以上(图2-32)。主要分布区域为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西南的川西林区和滇西北林区,西藏的林芝、波密林区,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陕西的秦岭,福建的武夷山以及海南的五指山等林区。
印度尼西亚森林生物量占区域总量34.8%,为东盟地区森林总生物量最大的国家;其次为马来西亚和缅甸,分别为6.1%和5.6%;文莱虽处于热带雨林地区,因国土面积较小,森林总生物量仅为0.53亿t,占总量0.1%;新加坡的森林总生物量东盟地区最小,仅51万t,主要集中在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
图2-32 中国-东盟区域各国森林生物量占区域总生物量比例
(2)中国-东盟区域森林分别以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
统计分析中国-东盟区域各国不同森林类型的总生物量(图2-33)。中国森林总生物量为162.7亿t,其中混交林生物量为132.7亿t,占中国总生物量81.6%。东盟地区森林总生物量为234.1亿t,主要森林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占东盟地区总生物量的98.6%。
图2-33 中国-东盟区域各国不同林型森林生物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