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本章利用遥感产品对中国-东盟区域光、温、水条件与自然植被生长状态进行了监测分析,对森林和农田两种典型生态系统进行量化评估。
1.中国-东盟区域年光合有效辐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年光温生产潜力青藏高原最低,中南半岛最高。
区域年光合有效辐射最高值为3500MJ/m2,最低值为2400MJ/m2,东盟国家由于都处于低纬度地区,年光合有效辐射相近,大致为3000MJ/m2。东盟各国的光合有效辐射季节变化不明显,月光合有效辐射差异小于150MJ/m2;中国的月光合有效辐射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区域年光温生产潜力青藏高原最低,中南半岛最高。
2.中国-东盟区域马来群岛水分条件优越,中南半岛次之;中国水分条件最差,且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马来群岛发育有热带雨林气候及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降水(3022mm)、蒸散(947 mm)及水分盈余(2075mm)均高于中南半岛(2107mm,793mm,1314mm)。中国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720mm)、蒸散(383mm)及水分盈余(337mm)均为区域最低值。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全年较为稳定,而中南半岛降水存在明显的干湿季差异,雨季降水量约占降水量的70%~80%;东盟各国的月蒸散均在40mm以上,无明显的干湿季差异。中国不同气候区具有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降水和地表蒸散在6~8月达到峰值。
3.中国-东盟区域典型植被生长季长度由北方寒带向温带、亚热带、热带生态类型逐渐增加,NPP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
典型植被生长季长度呈现由北方寒带向温带、亚热带、热带生态类型逐渐增加的趋势。植被生长季长度由北方寒带生态区的灌丛、草地100天左右增加到热带雨林生态区大于340天。区域NPP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100gC/m2等值线与400mm等降水量线较为吻合。
4. 中国-东盟区域森林总生物量近400亿t,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占96.3%,中国、印度尼西亚森林总生物量占区域总量的3/4以上。
区域森林总生物量为396.8亿t。中国森林总生物量为162.7亿t,东盟地区森林总生物量为234.1亿t。东盟国家中森林总生物量最高的是印度尼西亚,为138.3亿t,占区域总量34.8%;其次是马来西亚和缅甸,各占区域总量的6.1%和5.6%。
5. 中国-东盟区域农业生产强度总体较高,大部分耕地种植比例大于95%,东盟地区农气适宜度高于中国。
东盟大部分地区农气适宜度高,大于0.65;除缅甸外,各国监测期内耕地种植比例均大于95%;种植模式多为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越南的复种指数明显高于其余国家。中国平均农气适宜度为0.64,其值分布自北向南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