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本章监测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状况;选择典型案例对自然灾害(台风及林火)及人类活动(森林砍伐)对植被生态系统的扰动进行了评估。
  1.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总生物量占中国-东盟区域29.5%,主要碳汇贡献以常绿阔叶林与混交林为主。
  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总生物量为116.8亿t,占中国-东盟区域29.5%,常绿阔叶林占78.5%,混交林占21.2%;平均生物量为107.3 t/hm2,老挝最高,缅甸最低,与近年来采伐与工业用材林扩展迅速有关。该区域的森林2014年NPP总量为9.3亿t,均值为8.2t/hm2,固碳能力呈现亚热带高于热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逐级递增趋势。
  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雨季集中了70%以上的水量,洞里萨湖调洪作用显著,典型水库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与调控能力有关。
  遥感模拟径流结果显示,2013年6月~2014年5月澜沧江水量占全流域径流总量的11.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径流时空分布差异大,雨季集中了70%以上的水量。流域径流模数具有下游丰于上游、左岸丰于右岸的特点,老挝及及泰国和柬埔寨沿海地区产流量占整个流域的58%。
  洞里萨湖年内自然调蓄对湄公河下游的洪水调节作用显著,对湄公河下游干流洪水的吞吐能力巨大。典型水库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其功能与调控能力。南俄河水库调蓄能力较强,水电装机容量较大,水域面积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不太显著;乌汶拉水库则受防洪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