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综合分析
由于光、温、水、植被等自然要素综合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选择年累积光合有效辐射、光温生产潜力、降水量、蒸散量和植被年NPP 5种要素,进行叠加与空间聚类,形成9种不同生态环境状况类型(图4-1)。
各类型生态环境状况受不同因素制约,包括光、温、水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类型1和类型2 NPP较低,前者受降水制约明显,后者受温度制约明显;类型3和类型4 NPP中等,类型6~9 NPP较高,光温水条件优越。
类型1是典型的降水制约区域,覆盖中国新疆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宁夏、青海北部地区,光温条件较好,光温生产潜力属于中等水平,但降水匮乏。类型2受温度制约明显,主要覆盖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低,导致光温生产潜力低,降水量也较低。这两个类型NPP低,固碳量少。
类型3光、温、水条件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包括中国的新疆西北部、东北三省、河北北部、山西、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四川西部一些斑块状区域。类型3比类型1降水量略多,比类型2光温生产潜力略高,综合起来,NPP和蒸散量均高于前两个类型。
类型4和类型6交错覆盖中国的华中、华南大部分省区,除华北平原受降水条件制约外,其余区域光、温、水条件较好。类型4以平原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为主,NPP中等;类型6以山区为主,森林覆盖率高,NPP高,固碳能力强。
类型5受温度条件制约明显,北部包括中国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域,纬度较高;南部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指藏东、川西山地针叶林地带,海拔较高。温度较低导致光温生产潜力低,但森林覆盖率高,林型以针叶林为主,总体NPP高,固碳能力强。
类型7光、温、水条件优越,主要位于中南半岛南部,是中国-东盟区域光温生产潜力最高的地区,但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大量自然植被地表已转化为居民区或农田甚至裸土,固碳能力不强。
类型8和类型9光、温、水条件优越。类型8覆盖马来群岛大部分农田区域和农林混合区;类型9包括中南半岛北部、东西边界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类型9森林覆盖率高,NPP远高于类型8,在所有类型中固碳能力最强,生态环境状况好。
图4-1 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综合分区
注:光合有效辐射J/m2,光温生产潜力kg/hm2,降水mm,蒸散mm,NPP g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