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本报告对2013~2014年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特征进行监测分析,全面评估了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1.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空间分异显著,东盟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人类活动影响仍需关注。
  根据对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光、温、水和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综合分析,中国-东盟区域可明显划分为9个类型。东盟地区光、温、水条件优越,光温生产潜力最高。中南半岛北部和马来群岛的森林覆盖率高,固碳能力最强(500gC/m2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最好;中南半岛大部分农田区域和农林混合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固碳能力较低(210gC/m2以下),需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内部生态环境状况差异大,华南和西南大部分区域光、温、水条件适宜,混交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状况良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导致光温生产潜力低,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状况差。
  2.中国-东盟区域森林资源丰富,总生物量近400亿t,年固碳能力近20亿t。
  中国-东盟区域森林总生物量396.8亿t,年固碳能力19.5亿t,其中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生物量占96.3%,是主要碳汇贡献林型。中国、印度尼西亚森林生物量分别占区域总量的41.0%和34.8%,马来西亚为6.1%,缅甸为5.6%,泰国为3.0%、越南为3.0%、老挝为2.7%、菲律宾为2.3%、柬埔寨为1.4%。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对森林固碳能力有显著影响。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径流时空分布差异大,洞里萨湖调洪作用显著。
  2013年6月~2014年5月,澜沧江-湄公河总径流量为 4330 亿 m3,其中澜沧江径流量占全流域总量的11.1%。受流域降水不均和地形分异的影响,流域流量具有下游丰于上游、左岸丰于右岸的特点,老挝、泰国和柬埔寨产流量占整个流域的58.0%。洞里萨湖洪水吞吐能力强,对湄公河下游的洪水调节作用显著,2013年9~12月蓄水量增加了600多亿m3
  4.中国-东盟区域生态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差异大。
  文莱和马来西亚属于人均生态资源丰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生态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经济发展水平低但人均生态资源丰富。中国-东盟区域森林总面积为503.4万km2,人均森林面积为2540.8m2,人均森林生物量为21.6t;其中东盟地区森林总面积为269.4万km2,人均森林面积为4307.8m2,人均森林生物量为39.6t。人均森林生物量最高的国家为老挝和文莱,其他依次为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中国、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中国-东盟区域农业生产强度总体较高,大部分耕地种植比例大于95%,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为主要粮食出口国,人均大宗粮油产量依次为659.4kg 、657.4kg、558.8kg和503.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