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淮海区

  2016年,黄淮海区农业气象条件总体略高于平均水平,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与过去15年平均水平相比,全区2016年全年降水量偏高13%,气温较平均水平偏高0.1℃,光合有效辐射偏低3%(表4-8),全年农业气象条件总体高于平均水平,有利于区域内作物的生长,直接促使全区潜在生物量同比增加16%。冬小麦生育期内(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气象条件持续良好,降水量较平均水平偏高41%,气温偏低0.8℃。其中冬小麦越冬后返青期内(2016年1~4月)降水量较平均水平偏高23%,气温偏高0.5℃。充足的降水以及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冬季以及越冬期后冬小麦的生长,作物长势不断趋好并高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冬小麦返青后至玉米收获期间(2016年4~9月),降水量、气温与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表4-8 2016年黄淮海区农业气象指标

  黄淮海区耕地种植比例总体较过去5年平均水平略有偏低。其中,4~7月和7~10月的耕地种植比例处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1~4月和10~1月的耕地种植比例较平均水平分别偏高1%和偏低6%(表4-9)。然而,虽然该区耕地利用强度略有降低,但是在持续良好的农业气象条件下,全区作物长势均表现良好,作物产量并未受到实质的影响。

表4-9 2016年黄淮海区农情指标

  2016年4~10月期间,黄淮海区降水偏少,光合有效辐射偏低,不利于该区作物生长,由此导致潜在累积生物量减少,作物单产下降。其中4~7月,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低0.5℃和5%,然而全区降水量总体偏高14%,使得在这段时间内作物生长及产量没有明显的下降。7~10月,降水偏低5%,光合有效辐射偏低4%,水分胁迫和光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导致该区河北中部、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及山东半岛部分区域的潜在累积生物量明显偏低(图4-16)。此外,农业部于2015年11月2日出台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河北作为政策覆盖区域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导致黄淮海地区的复种指数偏低2%。

图4-16 黄淮海区潜在生物量距平

  全区作物生长过程线(图4-17)显示,黄淮海区全年作物长势总体偏差。其中,冬小麦冬季生长期内(1~4月)作物长势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然而由于该期间冬小麦尚未返青且无其他作物,所以对作物总体长势和产量影响不大;夏收时期(5~7月)作物长势由平均水平逐渐降低,在6月底至7月初降至最低水平,但是在冬小麦关键生长期内作物长势处于平均水平,可以推测冬小麦产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玉米生长和收获期内(7~10月)作物生长过程线表现与上一时期相似,也可以推测玉米产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因此,虽然全区作物生长过程线显示全年作物长势总体较差,但是作物实际生长状况和产量所受影响不大,这与农业气象指标及潜在生物量结果相一致。

  此外,农业部等十部门于2016年6月底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根据方案,我国将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其中,地下水漏斗区试点区域主要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沧州、衡水、邢台等地)。通过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减少地下水用量。

图4-17 黄淮海区作物生长过程线(2016年1月~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