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
前言
引言
全球农业气象条件遥感监测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农情遥感监测
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农情遥感监测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与供应形势分析
结论
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南西北部,该区的主要作物包括春小麦、冬小麦、玉米、大豆和蔬菜。2016年全年区域内的降水和温度均高于过去15年平均水平(降水偏多31%,温度偏高0.2℃),导致全年潜在生物量偏高19%。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偏多53%,温度偏低0.8℃;2016年4~9月(覆盖春季、秋季作物主要生育期)降水偏多15%,温度与平均水平持平。光合有效辐射与降水变化趋势相反,三个时段均有所偏低(表4-10)。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黄土高原区作物长势总体较差,整体差于2015年同期水平以及过去5年平均水平,但在12月中下旬到监测期结束,作物长势略好于2015年同期水平以及5年平均水平(图4-1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6年1~4月期间,甘肃、宁夏的中部地区,陕西北部以及山西中北部的部分地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极高(大于1),表明该区作物长势达到过去5年最佳水平。全区复种指数比过去5年平均水平偏低4%,表明2016年该区农田利用率较低(表4-11)。同时,耕地种植比例在1~4月偏高3%,在7-10月偏低5%,表明2016年黄土高原区的冬季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夏季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表4-10 2016年中国黄土高原区农业气象指标
图4-18 黄土高原区作物生长过程线(2016年1月~2017年1月)
表4-11 2016年中国黄土高原区农情指标
由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可以看出,4月上旬前,大部分地区作物长势接近平均水平,但至4月末,河南西北部作物长势低于近5年平均水平(图4-19);而在4~7月,作物长势有所波动,河南省西北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作物长势最佳,除6月上旬外,其余时段作物长势均好于平均水平。与此相反,由于温度偏低,甘肃中部和宁夏南部,作物长势状况较差(图4-20)。在7~10月,基于NDVI聚类图和过程线与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图的变化区域在空间上一致(图4-21)。由于监测期内降水显著增加,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北部地区是黄土高原区作物长势最好的区域;相反,受旱情的影响,甘肃与宁夏的作物长势明显偏差。尽管部分地区9月下旬植被指数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但该现象是作物收获期提前所致,并非由于作物长势的恶化(图4-22)。
图4-19 黄土高原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2016年1~4月)
图4-20 黄土高原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2016年4~7月)
图4-21 黄土高原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2016年7~10月)
图4-22 黄土高原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2016年7~10月)
此外,降水偏多、温度适宜,为该地区病虫害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016年5月,蚜虫等虫害的发生繁衍及白粉病、纹枯病等流行病害的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区。其中,该地区受蚜虫发生态势的影响最为严重(图4-22)。
图4-23 2016年5月中国冬小麦主产区蚜虫发生状况分布图
为响应国家开展重点区域“轮作休耕试点”的行动,河北西部山区及周边地区应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减少地下水用量。根据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冀北、晋北应以发展耐旱型杂粮杂豆、马铃薯、经济林果为主,陕甘农牧交错区以发展杂粮杂豆为主,因地制宜发展饲料油菜;在生态脆弱区,积极发展耐盐耐旱的沙生植物等。力争到2020年,在北方农牧交错区,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