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南部、广东和广西北部,该区的主要作物为冬小麦、油菜、一季稻、双季早稻和晚稻。夏粮作物冬小麦和油菜每年10月播种,来年5月收获;早稻3月底播种,7月收获。秋粮作物一季稻和晚稻分别于4月和6月播种,9~10月收获。

表4-12 2016年中国长江中下游区农业气象指标

表4-13 2016年长江中下游区的农情指标

  2016年全年(1~12月),长江中下游区降水较平均水平显著偏高40%,而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低0.2℃和8%,导致潜在生物量偏高11%(表4-12)。在夏粮作物生长季(10~6月),降水较平均水平显著偏高60%,而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低0.6℃和11%;在秋粮作物主要生长季(4~9月),降水较平均水平偏高52%,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偏低0.5℃和5%。CropWatch农情指标监测结果显示,除2016年4~7月监测期内耕地种植比例与平均水平持平外,其他3个监测期(1~4月、7~10月、10~1月)耕地种植比例均偏低(分别偏低5%、1%和8%)(表4-13);复种指数(7~10月)较平均水平偏高5%。2016年各监测期最佳植被状况指数介于0.67~0.84。

图4-24 长江中下游区作物生长过程线(2016年1月~2017年1月)

图4-25 2016年4~7月长江中下游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

图4-26 2016年7~10月长江中下游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

图4-27 2016年10月~2017年1月长江中下游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

  由长江中下游区作物生长过程线可知,该区2016年全年作物总体长势持续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图4-24)。1~5月,长江中下游区充沛的降水与适宜的温度为蚜虫的发生及白粉病和纹枯病的扩散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有关监测结果,5月长江中下游区73.2%的种植区发生蚜虫虫害,37.4%的种植区作物出现白粉病,21.4%的种植区发生纹枯病,这可能是导致该区作物长势低于平均水平的重要因素。5~7月期间由于过量的降水导致长江中下游区大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6月底出现的强降雨天气导致湖北、江西、安徽和浙江等8省发生严重洪灾。与此同时,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长江中下游区出现较重的病虫害灾害,7月发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区域分别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45%和28%。受上述因素影响,长江中下游区作物长势明显低于多年平均水平,其中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和浙江北部长势极差(图4-25)。7~10月作物总体长势低于平均水平,其中江苏南部和安徽中部地区长势显著偏差(图4-26)。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作物总体长势由低于平均水平好转为处于平均水平,除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和湖北中部地区长势显著偏差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长势处于或高于平均水平(图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