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南区

  西南区主要种植玉米、一季稻、冬小麦、油菜以及薯类作物。其中玉米在全区均有种植,通常2~6月种植,7~9月收获;一季稻主要种植在四川东部、云南中部和西北部以及贵州中部,通常4~5月种植,8~9月收获;冬小麦和油菜主要种植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通常9~10月种植,次年5~6月收获。

  与过去15年平均水平相比,2016年全年西南区降水偏高17%,温度偏低0.1℃,光合有效辐射偏低4%。与过去5年平均水平相比,潜在生物量偏高5%。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降水偏高45%,潜在生物量偏高23%,2016年4~9月潜在生物量偏高5%(表4-14)。

表4-14 2016年中国西南区的农业气象指标

  2016年1~4月,是中国西南地区玉米和早稻的播种期以及冬小麦的生育期,总体上,作物长势略低于平均水平。1~2月作物长势处于平均水平,但自3月开始作物长势逐渐转差,不及过去5年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该时段内降水过多。自4月开始,作物长势逐渐恢复至平均水平(图4-28)。2016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冬小麦主产区发生蚜虫面积比例达到66.6%,发生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9.6%和26.9%。

图4-28 中国西南区作物生长过程线(2016年1月~2017年1月)

  2016 年4~7 月,中国西南地区作物长势总体处于平均水平。降水偏多31%,气温维持稳定,略偏低0.3°C,光合有效辐射偏低2%,充足的降水使得潜在生物量与近5 年平均水平相比偏高14%(图4-29)。西南地区各省份降水均偏多,差异不明显:贵州、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分别偏多38%、46%、28%、54%和53%。根据中国华南地区的NDVI 空间分布和过程线显示作物长势处于平均或略高于平均水平。潜在生物量图显示,四川东部作物长势低于平均水平。各种指标综合显示,中国西南地区作物长势处于平均水平态势。7月底中国西南地区水稻主产区稻飞虱发生面积比例为35%,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比例为15%,玉米主产区大斑病发生面积比例为12%。

图4-29 2016 年4~7月中国西南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a)与生物量距平(b)

表4-15 2016年中国西南区的农情指标

  中国西南区7~10月的作物长势总体略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10月恰逢该地区玉米和一季稻收获期、以及冬小麦的种植季节。NDVI过程线在7月低于平均水平,8月初期作物长势逐渐恢复,之后,受降水偏少的影响,9月作物长势再次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10月秋粮作物接近成熟收获期,作物长势恢复至过去5年平均水平。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和重庆东南部地区的潜在累积生物量显著偏低(图4-30)。监测表明,降水偏少是导致潜在累积生物量显著偏低的主要原因,与过去15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相比,重庆降水偏少11%,湖北降水偏少31%,不利于该地区的作物生长。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和相应的过程线也显示在8月至9月期间,上述地区的作物长势低于平均水平,之后该地区农户加强田间管理,加之农气条件改善,作物长势恢复至平均水平。该区耕地种植比例和复种指数处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表4-15)。然而,其复种指数偏少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休耕政策的实施效果。9月中下旬中国西南水稻主产区稻飞虱发生面积比例为68%,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比例为60%,纹枯病发生面积比例为51%。

图4-30 2016年7~10月中国西南区作物长势

  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是中国西南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期。与过去5年相比,中国西南区的作物长势总体略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气象指标监测结果显示,降水偏低5%,光合有效辐射偏低12%,相应的气温偏高0.9°C。西南区作物种植比例与过去5年同期持平。

  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和过程线显示(图4-31),重庆西部、贵州西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四川东部的冬季作物长势低于平均水平,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图显示四川东部的VCIx总体位于0.5-0.8之间,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寡照天气(重庆偏低22%,贵州偏低16%,湖北偏低22%,湖南偏低24%)和偏高的气温(四川偏高0.9°C,重庆偏高0.7°C,贵州偏高1.2°C)所致。除上述列举的地区之外,中国西南区作物长势整体良好,后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将会影响长势较差区域的长势走向。

  图4-31 2016年10月~2017年1月西南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