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
前言
引言
全球农业气象条件遥感监测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农情遥感监测
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农情遥感监测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与供应形势分析
结论
华南区
华南区主要作物为双季稻,主要种植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和福建南部,通常早稻是3~4月播种,6~7月收获;晚稻是6~7月播种,10~11月收获。
全年来看,华南区早稻长势接近过去5年平均水平、晚稻长势低于平均水平。与过去15年平均水平相比,该区2016年全年降水好于正常水平,但温度偏低0.4℃,光合有效辐射偏低4%,其中4~9月降水偏高13%,温度偏低0.3℃。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降水偏多达39%,温度仍偏低0.3℃(表4-16)。
表4-16 2016年华南区的农业气象指标
2016年1~4月监测期覆盖华南区早稻种植和冬小麦的生长季节,作物长势较为复杂,其中1~2月作物长势整体高于平均水平,3~4月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图4-32),很可能是由降水过多和低温所致(降水偏多99%,接近翻倍;气温偏低1.1°C),4月末作物长势又逐渐恢复至平均水平。
图4-32 华南区作物生长过程线(2016年1月~2017年1月)
表4-17 2016年中国华南区的农情指标
NDVI距平聚类图和相应的过程线显示(图4-33),与过去5年平均水平相比,福建南部和广西南部部分地区在3~4月作物长势低于平均水平,同样是由于上述地区降水过多导致的,其中广西偏多96%,福建偏多85%。云南南部和广东南部作物长势处于平均水平,但农气指标有所差异。云南降水处于平均水平,但气温偏低1.1°C,光合有效辐射偏少6%;而广东降水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偏多45%,但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处于平均水平。与过去5年平均水平相比,虽然耕地种植比例偏高2%(表4-17),但该地区过多的降水不利于冬季作物生长,夏季播种的作物可能受益于良好的土壤墒情条件。
图4-33 2016年1~4月中国华南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
2016年4~7月,华南地区作物长势总体处于平均水平。其中,降水与平均水平相比偏多12%,福建、广西和广东分别偏多55%、36%和19%。气温偏低0.3℃,光合有效辐射偏高2%。与过去5 年平均水平相比,潜在生物量总体偏高12%(图4-34)。NDVI 长势过程线显示该地区作物长势在4 月低于平均水平,5 月开始恢复。尽管在6月再次降低至平均水平以下,从7 月即开始恢复至平均水平。该地区几乎所有耕地都种植了作物,种植比例仅比近5 年平均偏低1%。7月底中国华南地区水稻主产区稻飞虱发生面积比例为33%,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比例为18%。
图4-34 2016年4~7月中国华南区生物量距平
2016年7~10月内,华南区作物长势略低于平均水平,监测时段早期(7月底~8月初)为早稻收获的结束期,10月底晚稻进入收获期。7月初,全区作物长势总体处于平均水平,之后受多轮强降水影响,7月至9月初,作物长势总体低于平均水平,直到10月才逐渐恢复至平均水平。9月中下旬中国华南水稻主产区稻飞虱发生面积比例为84%,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比例高达71%,纹枯病发生面积比例也高达72%。
NDVI距平聚类图及相应的类别曲线显示(图4-35),福建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和云南南部等地区,NDVI始终处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表明上述地区作物单产有望保持在平均水平。该区耕地种植比例保持稳定,但复种指数小幅下降3%,反映出该区域早晚稻双季种植模式向一季稻的缓慢转变。9月初,广东中南部的双季晚稻地区NDVI低于平均水平,但9月下旬开始,作物进入灌浆成熟期,长势恢复到平均水平。
图4-35 2016年7~10月中国华南区NDVI距平聚类空间分布(a)及相应的类别过程线(b)
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内,基于NDVI的作物生长过程线显示(图4-32),中国华南区作物长势略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本监测时段覆盖该地区晚稻的收获季和冬小麦的播种季。全区NDVI在10~11月中旬低于平均水平,进入12月作物长势逐渐好转并于1月下旬达到过去5年最高水平。全区降水偏低7%,伴随着偏低的光合有效辐射(福建偏少20%;广东偏少14%;广西偏少11%)和偏高的气温(福建偏高1.7°C;广东偏高1.0°C;广西偏高1.2°C;云南偏高0.8°C),综合导致了部分地区作物长势低于平均水平。整体上,西南区的最佳植被状况指数为0.6(图4-36),耕地种植比例与过去5年平均水平持平。主产区内冬小麦主要分布在云南境内,相应的作物长势总体良好,后续农气条件良好的前提下,预计冬小麦生产形势正常。
图4-36 2016年10月~2017年1月中国华南区最佳植被状况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