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

  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预测结果已在2016年四期《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季报中公开发布,发布时间分别为2016年5月、8月和11月以及2017年2月。本年度报告以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最新的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对31个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国以及部分国家的省州尺度的2016年农业气象条件、作物胁迫状况、耕地利用强度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汇总,并利用模型对31个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国以及部分国家的省州尺度的产量预测结果进行复核,形成了本节中2016年全球和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估算结果。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同比增产0.7%

  2016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为27.84亿t,较2015年的27.66亿t增产1843万t,增幅为0.7%。其中,玉米产量为99877.1万t,占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的35.9%,与2015年相比增长1.6%,水稻总产73759.6万t,占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的26.5%,同比下降0.8%,小麦总产73226.5万t,占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的26.3%,同比增长1.6%;大豆总产量为31566.3万t,同比增长2.1%。就CropWatch监测的31个粮油作物主产国而言,玉米、小麦、大豆总产量分别为88838.0万t、63480.8万t和29450.5万t,同比分别增产1.4%、1.5%和1.8%,产量变幅低于全球玉米、小麦、大豆总产量的变幅,表明其他小微生产国的产量增幅超过31个主产国的产量变幅;31个主产国水稻总产量66327.7万t,同比减产0.8%,与全球水稻总产变幅相当。2016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及同比变幅详见表5-1。

表5-1 2016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

  尽管2016年全球玉米总产量同比增加,但各国产量变化差异显著。南非、巴西、巴基斯坦、埃及2016年玉米产量同比分别下降32%、12%、7%与4%,厄尔尼诺引发的严重旱情是导致南非玉米产量大幅下降的根源。31个农业主产国中,玉米产量增长最显著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乌克兰、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罗马尼亚和哈萨克斯坦,2016年产量同比分别增加10%、9%、8%、7%、7%、5%,主要归功于生育期内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玉米生产提供了保障。中国由于《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文件的发布,玉米种植受政策导向影响种植面积有所缩减,但单产同比增加,中国玉米产量与2015年持平。

  2016年初,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东南亚干旱,导致部分亚洲国家的水稻减产。与2015年相比,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国、越南、巴基斯坦的水稻产量分别下降了10%、8%、6%、6%、3%。中国幅员辽阔,农业生态分区多样,旱情与洪涝影响仅限于局部地区,中国水稻总产量同比仅下降了1%。欧洲的乌克兰和罗马尼亚水稻产量也表现不佳,同比均减产4%。与玉米增产情况类似,埃塞俄比亚、美国的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5%和6%;乌兹别克斯坦水稻生育期内充沛的降水促使产量同比增加了10%。

  由于大部分国家小麦生育期与玉米、大豆和水稻并不重叠,全球各国的小麦产量同比变幅与其他作物存在显著差异。小麦产量同比缩减幅度最大的国家是土耳其,同比减产17%,其次是包括印度、阿根廷、法国和英国在内的部分小麦主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小麦产量分别减少了6%、4%、3%和3%。澳大利亚、伊朗和哈萨克斯坦得益于良好的农业气象条件,小麦单产和种植面积同步增加,小麦产量同比分别增加25%、15%和14%。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产量较2015年的历史最高产量减产1.0%。

  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个大豆主产国中,美国和巴西大豆产量同比增加3%和2%,而阿根廷、埃及、伊朗、加拿大的大豆产量同比均下降了1%。

  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同比减产0.6%

  2016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为5.40872亿t,较2015年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减少304.3万t,减幅为0.6%。其中,玉米总产量为20419.2万t,同比略减0.1%,水稻总产量为20210.3万t,同比减产0.9%,小麦总产量为12129.0万t,同比减产1.0%,大豆总产量为1328.7万t,同比增产2.1%。表5-2列出了中国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及变幅。考虑到不同省份水稻种植制度的复杂性及差异性,表5-3详细列出了早稻、中稻/一季稻及晚稻的分省产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在经历了10余年的连续减产之后,2016年农业政策的调整初见成效,大豆产量实现近10余年的首次增产,主要原因是中国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

表5-2 2016年中国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及变幅

  由于中国玉米最低收购价的取消,部分土壤及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农民改种其他作物。然而,政策的引导并没有使得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发生较大变化。基于覆盖中国农业主产区的16m分辨率高分一号遥感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中国4万余张农田照片(图5-1)进行作物种植成数挖掘,监测出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仅比2015年下降0.8%,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的玉米种植面积缩减量最多(分别减少222千公顷和103千公顷,同比分别缩减7%和2%)。其他玉米主产省的玉米总产量小幅增加,主要得益于有利的农业气象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辽宁省的玉米产量比2015年增加了4.1%,已从去年的严重干旱中恢复至平均水平。部分其他省份的玉米产量也有较大变化,如陕西玉米减产5.8%(主要由于种植面积的缩减),云南玉米增产5.5%(得益于单产的增加)。

图5-1 秋粮作物种植成数地面信息采集路径

  由于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产量实现了10余年来的首次增产。其中,内蒙古的大豆产量增幅最大,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比2015年大幅增加26.5%,促使产量增加23.3%。虽然辽宁省大豆单产较2015年的干旱年恢复性增加7%,大豆面积的大幅缩减仍然导致全省大豆产量同比减少18.5%;大豆产量变幅较大的省份还包括河北、山西、吉林和山东,河北、吉林和山东分别增产3.2%、5.5%和3.1%,山西大豆减产3.7%。

  2016年中国水稻总产量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缩减2.8%和2.1%,中稻/一季稻产量同比几乎持平。由于过量的降雨和偏低的光合有效辐射,水稻产区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比2015年更为严重。华中和中国东南部,风暴和台风影响造成降水显著偏多,导致局部地区发生洪灾,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幸运的是,不利条件并未产生全国性的负面影响。与2015年相比,吉林、辽宁和云南三个省的水稻产量变化较大,其中吉林增产11.9%,辽宁减产8.7%,云南增产6.1%,这三个省水稻产量的变化主要受水稻种植面积变化主导。

表5-3 2016年中国各省早稻、中稻和晚稻的产量及变幅

  小麦主产省份中,仅3个冬小麦主产省份(江苏、安徽和陕西)和3个春小麦主产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和宁夏)呈现增产趋势;其中江苏和安徽两省冬小麦增产的原因是种植面积和单产均有一定幅度增加,而陕西省冬小麦增产主要是因为种植面积同比增加4.0%,在11个省份中增幅最大,但单产同比下降2.6%,陕西省冬小麦增产1.2%。河南省作为主要的冬小麦生产省份,产量同比下降3.2%,小麦减产的原因是单产下降3.8%,四川和甘肃冬小麦产量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内蒙古、黑龙江和宁夏三个省区春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加。

  2016年中国夏粮总产量为1.24685亿t,同比缩减2.7%;秋粮(包括玉米、一季稻、晚稻、春小麦、大豆、杂粮、薯类等)总产量为4.19199亿t,与2015年相比,小幅减产168.4万t,减幅为0.4%。全年粮食总产量(包括谷类、豆类和块茎类作物)为5.77972亿t,比2015年减产583.8万t,减幅约1.0%。表5-4为详细的各省夏粮、早稻、秋粮和粮食总产量及变幅。

表5-4 2016年中国主要农业省份不同生长季的作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