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时空特征
全球森林生物量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密度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的碳损失与碳吸收
结论
致谢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简称年度报告)这项工作应运而生,是我国主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务实行动,充分彰显了我国以科技手段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独特贡献。
自2012年起,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地球观测组织中国秘书处)会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年度报告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与评估。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年度报告工作跨部门组织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在专题产品研发及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3大主题,陆续发布了涵盖11个专题序列的31个分析报告及115个数据产品。
按照“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有关要求,在保持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的原则基础上,2023年度报告工作围绕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导致的碳损失和碳吸收、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展开。通过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3个专题的报告编制及数据集生产工作。研究可为关注这一领域的决策者、科学家和大众呈现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全球推进实现零饥饿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以及区域极端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报告是在2018年“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报告之后,时隔5年再次发布碳相关专题报告。报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和15陆地生物,从全球、大洲以及气候分区等维度,阐述了1985—2020年森林损毁和恢复以及不透水面扩张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和土壤表层有机碳库的影响,分别从碳损失和碳吸收两个角度定量揭示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导致碳排放加速的时空特征。报告可为全球变暖相关研究,以及“双碳”目标的落实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是自2013年以来持续发布的一个专题系列,今年发布该专题系列第10个报告。在继承往期报告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本期报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零饥饿,持续聚焦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监测,从粮食生产、供应及进出口趋势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全球以及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针对农业气象、农情、旱情减缓、休耕、弃耕、粮食生产预警等系列指标,得出本年度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变化不大,但供给形势收紧的结论,并重点揭示了全球抗旱能力水平显著提高、耕地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对全球粮食产量的稳定影响。报告对增强粮农治理、调配粮油作物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报告和数据集是在2020年“南极冰盖变化”和2022年“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报告的基础上,加入青藏高原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全球冰冻圈的冰雪变化情况及影响。报告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3气候行动,定量分析了2001—2020年南北极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平衡状况,阐述了南北极海冰面积与厚度和青藏高原积雪分布等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揭示了物质平衡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报告可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尤其是冰冻圈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23年度报告工作持续重视对国家科技计划及相关部门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采用了国产FY-2/3、GF-1/2、ZY-1/3及国外AMSR-E/2、Aqua/Terra、Cryosat-2、Envisat、ERS-2、GEDI、GPM、GRACE/GRACE-FO、ICESat-1/2、Landsat、Sentinel-1/2、SSM/I、TRMM等卫星遥感数据,以及BedMachine冰厚数据、FAO生态分区、NCEP/NCAR温度再分析数据、RACMO和TRENDY模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包括粮食产量、人口等)以及全球农业生态分区等辅助资料。形成的成果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https://www.chinageoss.cn/)发布,并通过地球观测组织(GEO)合作机制积极为国际社会持续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方案,为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建设性地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做出贡献。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