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意义

  中国-东盟各国彼此紧密相联,生态环境将我们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开展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合作。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全球第三大自贸区,经济社会合作进程加快
  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关系得到全面持续进展。中国作为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为建设中国和东盟之间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将发展同东盟友好合作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为发展中国同东盟国家的经济社会合作关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现已成为全球经济规模第三大自由贸易区。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双方贸易额达4804亿美元,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美国)。中国-东盟自贸区反映了双方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监测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是支撑中国-东盟区域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2)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倡议,将铺就面向东盟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促进中国和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与东盟国家就“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格局达成共识,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必将促使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关系踏上新的发展之路,共同迈向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监测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
  (3)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监测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东盟双方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已达成共识,在2009年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年》,在2011年联合制定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年》。
  中国-东盟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趋加快,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如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砍伐、森林火灾、耕地减少);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全球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如台风、暴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亟需相关国家加强合作,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4)卫星遥感是监测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中国已有能力实现卫星组网,实现多种遥感产品的业务化实时生产,为生态环境信息获取提供全面、及时的有力支持。本报告依托863计划“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的数据和产品,对2013~2014年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特征进行监测分析,全面评估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可为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为中国的周边外交决策、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与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