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主要陆域生态系统状况
重要城市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状况
陆路交通状况
陆域太阳能资源状况
陆域水分收支状况
重点海域典型海洋灾害状况
结论与建议
致谢
附录
城市区域发展状况
夜间灯光数据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繁华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灯光指数值越高代表该地区的繁华程度越高,灯光指数年变化率越大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越快。本次遥感监测对“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17个城市区域以及非洲5个、大洋洲1个城市区域的灯光指数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揭示城市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方向。
各城市区域2013年灯光亮度差别很大,其中灯光指数最高的是新加坡城市区域,达到62.42,其次为开罗和莫斯科城市区域,分别为20.31和16.62,而达累斯萨拉姆和亚的斯亚贝巴城市区域灯光指数仅为0.65和0.69。从2000-2013年灯光指数变化看,各城市区域灯光指数都在增加,其中灯光指数增加最多的是开罗和曼谷城市区域,分别达到了5.82和5.57,其次为中原城市区域,为4.62,然后是京津冀城市区域,为4.56,而卡拉奇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增加最弱,仅增加0.10。
从2013年各个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分级面积占比统计结果看,各城市区域灯光亮度空间分布格局差别很大。达累斯萨拉姆和亚的斯亚贝巴城市区域的灯光低亮度(灯光指数在0-10之间)区域面积占比最大,均为98%以上,其次为内罗毕和喀什,面积占比也在96%以上;而新加坡城市区域灯光高亮度(灯光指数在40以上)区面积占比最大,达到了99.48%,其次为开罗面积占比为23.90%,然后是莫斯科和曼谷,面积占比分别为14.17%和12.72%。
从2000-2013年各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分级变化面积占比看,各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域的面积都在减少,灯光指数为10以上的较高亮度的区域面积占比均在增加,但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差别较大。曼谷城市区域灯光低亮度区面积减少最多,面积减少占比为20.10%,其次为中原城市区域,面积减少占比为15.88%,然后是关中和莫斯科城市区域,减少面积占比分布为14.55%和14.51%;而从灯光指数为40以上的高亮度区域面积增加看,开罗城市区域的面积增加最多,增加面积占比为11.68%,其次为曼谷和莫斯科增加面积占比分别为6.75%和6.74%。
从各城市区域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看,各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均高于0,可见2000年以来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均表现为增长趋势。其中开罗和曼谷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年变化率最高,分别达到了0.61和0.48,其次为莫斯科城市区域,为0.46,然后是京津冀城市区域,为0.39;而塔什干城市区域、卡拉奇、阿拉木图、新加坡、内罗毕、达累斯萨拉姆、亚的斯亚贝巴和悉尼灯光指数年变化率最低,均小于0.1。
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分级面积占比看,各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年变化率的差别很大,在灯光指数变化率为0-0.5之间的缓慢增长区域,巴黎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最大,为73.64%,其次为中原城市区域,面积占比为 55.40%,然后是莫斯科、加尔各答和约翰内斯堡,面积占比也都在40%以上。在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2的快速增长区域,开罗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最大,为6.00%,其次为京津冀、曼谷和关中城市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4.79%、4.64%和4.42%。可见在23个城市区域中开罗、京津冀、曼谷和关中城市区域2000年以来的发展速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均非常突出。
中蒙俄经济走廊
从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上的京津冀城市区域和莫斯科城市区域灯光指数现状和变化看,2013年京津冀城市区域灯光指数为10.25,莫斯科城市区域为16.62,2000-2013年灯光指数分别增加了4.56和4.51,两者的变化比较接近。从灯光指数分布的空间格局看,2013年灯光指数为0-10之间的低亮度区域京津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69.92%,莫斯科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51.77%,而在灯光指数为40以上的高亮度区域京津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7.81%,莫斯科城市区域为14.17%。可见京津冀城市区域仍有大面积的灯光低亮度区域有待向高亮度转变,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从2000-2013年灯光指数分级面积变化看,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域面积京津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减少了1.96%,莫斯科城市区域减少了14.51%,而灯光指数在40以上高亮度区域面积京津冀城市区域增加了5.28%,莫斯科城市区域的增加了6.74%。可见,京津冀城市区域2000-2013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速率明显高于莫斯科城市区域。
2000-2013年京津冀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年变化率为0.39,莫斯科城市区域为0.46,两者差别不大。从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空间情况看,京津冀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快速增长(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2)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东南方向以北京—天津连线为轴的扇形地带,面积占比为4.79%。莫斯科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快速增长的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城市周边,面积占比为2.51%,可见莫斯科城市区域城市扩展基本表现为摊大饼式的模式。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上的中原、关中和巴黎城市区域,灯光亮度的分布和变化差异较大。在三个城市区域中,2013年巴黎城市区域灯光指数最高为14.74,而2000-2013年巴黎城市区域灯光指数的增加却最小,仅为1.40,而同时期中原城市区域和关中城市区域的灯光指数却分别增加了4.62和4.25。可见,巴黎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较高,2000年以来其发展速率低于中原城市区域和关中城市区域。
从灯光亮度的分布看,中原城市区域2000年灯光高亮度的区域仅零星分布,到2013年灯光高亮度的区域面积占比达到了4.72%,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3.89%,呈现出以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等城市为核心的高亮度区扩展态势,并且逐步连接成片。巴黎城市区域灯光高亮度区域的分布格局呈现以巴黎为中心的逐步向外扩展的模式,2013年灯光高亮度区域的面积占比为8.77%,同2000年相比仅增加了0.63%,灯光亮度的增加并不明显。关中城市区域2013年灯光高亮度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城市周边,面积占比为5.43%,2000年以来灯光高亮度的区域面积净增加4.45%,表现为沿宝鸡—西安—咸阳带状扩展的模式。
从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空间分布看,2000-2013年中原城市区域为0.38,关中城市区域为0.35,而巴黎城市区域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稍低,为0.25。巴黎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快速增长(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2)区域的面积占比仅为0.03%,而中原城市区域和关中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快速增长区域的面积占比均远高于巴黎城市区域,分别为3.46%和4.42%,可见巴黎城市区域灯光亮度增长速率低于中原城市区域和关中城市区域,进一步发掘其发展潜力是未来城市区域发展的关键。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在天山北坡、阿拉木图、塔什干、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5大城市区域中,伊斯坦布尔城市区域2013年灯光指数值最高为7.15,而阿拉木图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值最低,仅为1.75。2000-2013年伊斯坦布尔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增长最明显,增加了2.24,而塔什干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增长最小,仅增加了0.40。从灯光指数空间分布情况看,伊斯坦布尔城市区域2013年灯光高亮度区域(灯光指数为40以上)面积占比最多,为5.58%,而阿拉布图城市区域最少,仅为0.84%。2000-2013年灯光高亮度区域面积占比增长伊斯坦布尔城市区域和天山北坡城市区域最明显,分别增加了2.49%和1.53%。
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分布如图所示,伊斯坦布尔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年变化率最高,为0.23;塔什干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年变化率最低,为0.03。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2的快速发展区域面积,天山北坡城市区域最多,面积占比为1.69%,其次为伊斯坦布尔城市区域,为1.64%,而塔什干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最小,为0.22%。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的新加坡、曼谷和雅加达城市区域灯光指数的差异明显,2013年新加坡城市区域灯光指数最高,为62.42,而曼谷城市区域灯光指数最低,为12.47。从不同灯光亮度等级的分布看,雅加达城市区域低亮度区域面积占比最多,为65.94;而新加坡高亮度区域面积占比最多,为99.48%。从2000-2013年灯光指数变化上来看,曼谷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增长最突出,增加了5.57,这主要是由于曼谷城市外围周边高亮度区域扩展所引起。2000年以来曼谷城市区域灯光低亮度(灯光指数在0-10之间)区域的面积减少了20.10%,而灯光高亮度区域的面积增加了6.75%。
2000-2013年灯光指数变化率曼谷城市区域最高,为0.48,而新加坡城市区域最低,为0.09。这主要是由于新加坡社会经济发达,灯光亮度接近饱和,多年来灯光指数变化不大。从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空间分布看,在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2的快速发展地区,曼谷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最多为4.64%,主要分布在曼谷城市周边以及湄南河沿岸地带。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的滇中和加尔各答城市区域,2013年灯光指数分别为3.49和7.52,2000-2013年二者灯光指数分别增加了1.79和2.18,灯光指数的变化态势基本一致。2013年灯光高亮度区域(灯光指数为40以上)滇中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2.12%,加尔各答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3.81%。2000-2013年灯光高亮度区域的面积,滇中城市区域的面积增加了1.57%,加尔各答城市区域的面积增加了1.43%。
2000-2013年滇中城市区域和加尔各答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变化率非常接近,分别为0.16和0.19。2000-2013年在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2的快速发展地区滇中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1.79%,加尔各答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0.69%,二者均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的扩展趋势。
中巴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包括喀什和卡拉奇城市区域,2000和2013年灯光指数空间分布情况如图,从2013年城市区域平均灯光指数上来看,喀什城市区域为0.74,卡拉奇城市区域为2.22,从2000-2013年城市区域平均灯光指数变化上来看,喀什城市区域增加了0.50,卡拉奇城市区域增加了0.10。从2013年灯光指数为0-10之间的区域即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的面积上来看,喀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96.95%,卡拉奇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95.65%,从灯光指数为40-63之间的区域即发展程度很高的区域的面积上来看,喀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0.68%,卡拉奇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1.78%,从2000-2013年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分级面积变化量上来看,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区域的面积都在减少,喀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减少了6.01%,卡拉奇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减少了0.37%,灯光指数在40-63之间的区域的面积都在增加,喀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增加了1.50%,卡拉奇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增加了0.13%。
2000-2013年喀什城市区域和卡拉奇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变化率相差较大,分别为0.20和0.02。2000-2013年在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2的快速发展地区喀什城市区域的面积占比为1.35%,而卡拉奇城市区域的面积较小,为0.05%。两个城市区域均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但发展程度不高,总的来说,现阶段两个城市区域还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卡拉奇城市区域位于阿拉伯海东岸,作为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又是沿海港口城市,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城市发展潜力大,应充分发挥海上贸易的便捷性和优势,并与内陆城市海得拉巴和中国的喀什城市区域形成海-陆一体的贸易通道,对于促进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城市和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洲和大洋洲地区
从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城市区域的灯光指数分布看,开罗2000年和2013年的灯光指数分别为14.49和20.31,共增长了5.82。从灯光指数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分级面积来看,自2000年以来,开罗城市区域出现明显的向外扩张趋势,高亮度区面积增加,其余亮度区均有所减少,以低亮度区减少最为明显。2013年,开罗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51.38%,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7.33%;灯光指数在10-20之间的面积占比为10.16%,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3.05%;而灯光指数在20-40之间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4.56,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1.29%;而灯光指数高于40的高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23.90,相比2000年,共增加了11.68%。
内罗毕2000年和2013年的灯光指数分别为0.83和1.40,共增长了0.57。从灯光指数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分级面积来看,自2000年以来,内罗毕城市区域高亮度区范围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低亮度区域大幅度减少,其余亮度区均有所增加,以灯光指数在10-20区间增长最多。2013年,内罗毕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96.89%,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1.29%;灯光指数在10-20之间的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1.75%,相比2000年,共增加了0.69%;灯光指数在20-40之间的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0.79%,相比2000年,共增加了0.34%;而在灯光指数高于40的高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0.58%km²,相比2000年,共增加了0.26%。
达累斯萨拉姆城市区域2000年和2013年的灯光指数分别为0.43和0.65,共增长了0.22。从灯光指数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分级面积来看,自2000年以来,达累斯萨拉姆城市区域高亮度区范围有一定程度的扩大。2013年,达累斯萨拉姆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98.41%,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0.66%;而灯光指数在10-20之间的区域面积占比增加最多,为0.36%。
亚的斯亚贝巴城市区域2000年和2013年的灯光指数分别为0.29和0.69,共增长了0.40。从灯光指数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分级面积来看,自2000年以来,亚的斯亚贝巴城市区域高亮度区范围有一定程度的扩大。2013年,亚的斯亚贝巴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98.40%,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1.01%;而在10-20之间的区域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为0.57%。
约翰内斯堡城市区域2000年和2013年的灯光指数分别为9.03和10.65,共增长了1.62。从灯光指数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分级面积来看,自2000年以来,约翰内斯堡城市区域高亮度区范围有一定程度的扩大。2013年,约翰内斯堡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74.06%,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3.97%;而在高于40的高亮度区的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为1.93%。
悉尼市2000-2013年的灯光指数增长了0.23,自2000年以来,悉尼城市区域高亮度区范围有一定程度的扩大。2013年,悉尼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在0-10之间的低亮度区的面积占比为90.49%,相比2000年,共减少了0.77%;其中高于40的高亮度区的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0.48%。
从开罗城市区域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空间分布看,在城市区域的中北部,大部分区域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均在1-2之间,说明该区域经济和人口增长很快,是开罗城市区域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而城市区域的西南部地区是另一个灯光指数年变化率较高的地区,经济和人口增长较快,其发展潜力仅次于中北部地区。
内罗毕城市区域2000-2013年绝大部分地区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小于0,其经济和人口增长呈负增长趋势,而在内罗毕市周边以及北部部分地区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0,并且距离内罗毕市区越远,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的值越低。
达累斯萨拉姆城市区域2000-2013年绝大部分地区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小于0,其经济和人口增长呈负增长趋势,而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周边以及西南方向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0,并且距离达累斯萨拉姆市市区越远,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的值越低。
从亚的斯亚贝巴城市区域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空间分布看,该城市区域绝大部分地区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小于0,其经济和人口增长呈负增长趋势,而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周边以及东南方向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大于0,并且距离达累斯萨拉姆市市区越远,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的值越低。
从约翰内斯堡城市区域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空间分布看,城市区域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是该城市区域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在整个城市区域中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上呈以约翰内斯堡市为中心的伞状分布特征。其中约翰内斯堡市、比勒陀利亚市、勒斯滕堡市、维特班克市的周边地区以及弗里尼欣市北部地区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一般在0.5以上,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和人口普遍呈正增长趋势,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而约翰内斯堡市内部地区经济和人口呈负增长趋势。
从悉尼城市区域2000-2013年灯光指数年变化率空间分布看,该城市区域绝大部分地区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小于0,其经济和人口增长呈负增长趋势,仅在悉尼市以西方向的局部地区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较高,以悉尼市为中心的南北沿海城市带(纽卡斯尔市-戈斯福德市-悉尼市-伍伦贡市)的灯光指数年变化率在一般在0-0.5之间,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和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