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主要结论

(1)“一带一路”十大分区中地带性气候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差异明显;欧洲区与俄罗斯北部寒温带与寒带森林、非洲南部区和东南亚区热带雨林是全球森林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导致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受到显著影响。

 

  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森林、荒漠、草地、农田、水域和城市等6大生态系统面积占比依次为34.73%、24.10%、23.44%、15.01%、2.16%、0.57%,东南亚区、非洲南部区、俄罗斯区、大洋洲区、欧洲区以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中亚区和非洲北部区以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为主,南亚区以农田生态系统类型为主,东亚区农田、森林、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占比相对均衡。

 

  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森林地上生物量总量为2813亿吨,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区、非洲南部区、欧洲区、东亚区和东南亚区,各区占比依次为32.82%、26.71%、10.59%、8.80%、7.74%。森林地上生物量密度较高的区依次为非洲南部区、东南亚区、俄罗斯区和欧洲区。

 

  2015年“一带一路”区域森林地上生物量总量为2813亿吨,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区、非洲南部区、欧洲区、东亚区和东南亚区,各区占比依次为32.82%、26.71%、10.59%、8.80%、7.74%。森林地上生物量密度较高的区依次为非洲南部区、东南亚区、俄罗斯区和欧洲区。

 

(2)“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水分收支空间分布不均。干旱区绿洲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灌溉农区,大气降水不能满足农田蒸散耗水需求,依靠河流径流和地下水补充水分亏缺,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矛盾突出,导致局部生态环境退化。

 

  非洲中部、东亚东南部和东南亚降水丰沛,降水量达到1000 mm以上,水分盈余达到600 mm以上;中亚、西亚及北非气候干旱,降水与蒸散均低于200 mm。

 

  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中亚锡尔河流域等绿洲区水分亏缺量达到500 mm,绿洲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土地荒漠化加重;印度西北部和中国华北平原农业灌区水分亏缺量达到200 mm,主要通过调用恒河、黄河等地表径流以及抽取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显著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3)“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形和云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纬度的影响最为突出,最适宜太阳能发电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荒漠及稀疏植被地区。

 

  “一带一路”区域内非洲、西亚、南亚、大洋洲的低纬度云量较少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大于6500 MJ/(m2.a),且季相差异不明显;东南亚、中亚、东亚资源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300 MJ/(m2.a);欧洲资源也较为丰富,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300 MJ/(m2.a)。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主要受太阳辐射年总量、季节变幅及土地覆盖的影响。适宜太阳能发电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荒漠及稀疏植被区,包括西亚、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非洲南部的卡拉哈迪沙漠,以及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年太阳能发电量大于350 KW h/m2。

 

(4)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一带一路”重要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发展现状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可以划分为城市规模大且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成熟但近期减速,城市发展规模滞后但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以及城市发展滞后且发展速度迟缓等4种类型。这对于“一带一路”区域未来重点经济合作区的布局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在“一带一路”23个重要城市区域中京津冀、莫斯科、中原、曼谷、开罗长期以来一直拥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潜力较大;而巴黎、新加坡、悉尼、雅加达、约翰内斯堡,城市区域具有大城市规模,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减缓,发展活力远不及前者。这两种不同发展特征的10大城市区域均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首都或重要大都市,城市规模和土地开发集约度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关中、天山北坡、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滇中、加尔各答、喀什七大城市区域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城市规模和土地开发集约度居于中等水平,但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潜力巨大,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些城市区域有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新的增长极和发展亮点。阿拉木图、塔什干、卡拉奇、内罗毕、达雷斯萨拉姆、亚的斯亚贝巴等城市区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港口或比较弱小的城市,城市规模小,开发水平低,发展活力不足,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短板,未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间的差距,可以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城市。上述不同发展类型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环境状况各异,但是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避免盲目的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展模式,打造优良宜居的生态环境状况,均是未来绿色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5)经济走廊的通行能力与区域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环境条件等呈高度的相关性。 “一带一路”东西两端的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的道路最为发达,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短板;中印、印欧之间陆路交通缺乏主干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的联通。

 

   “一带一路”东西两端的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道路通行能力指数分别为615 m/km2 和541 m/km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印度的道路密度也处于较高的水平,通行能力指数为340 m/km2。

 

  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通行能力和通达状况较好的区域集中在走廊的两端,中部区域受严寒、地形起伏大、荒漠环境等地理因素影响通行能力和通达性较差;受荒漠、低温和地形崎岖等地理因素影响,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通行能力和通达状况整体较差;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通行能力和通达状况整体较为均衡;中印、印欧之间陆路交通缺乏主干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的联通。

 

  道路的修建会造成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对生态系统完整性有一定影响。其中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灌丛和干旱草原等脆弱生态系统,道路对景观破碎度的影响超过10%。

 

(6)在“一带一路”的重点海域中,灾害性海浪和台风灾害主要影响西行、北上和南下三大蓝色经济通道的中高纬度海域,海面高度异常主要影响三大经济通道的低纬度海域。

 

  灾害性海浪集中发生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西北太平洋的北纬40度附近,以及2-11月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纬55度西风带区域;台风灾害主要集中在中纬度海区,最密集区域位于中国东部、南部海域和孟加拉湾等,高发月份集中在7月-10月。

 

  2015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使得太平洋向西稳定信风变弱甚至方向逆转,引起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上层海洋显著变热、热量的重新分配以及区域降雨量的改变,导致“一带一路”海域灾害性海浪和台风发生次数历年最多;太平洋低纬度海域海平面高度呈现与往年相反的异常分布,西部海平面降低,东部海平面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