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主要陆域生态系统状况
重要城市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状况
陆路交通状况
陆域太阳能资源状况
陆域水分收支状况
重点海域典型海洋灾害状况
结论与建议
致谢
附录
建议
(1)科学谋划城市及交通基础设施欠发达地区的未来发展战略,以交通枢纽和城市区域合作园区建设统筹为突破口打通制约“互联互通”的关键薄弱环节,有效带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一带一路”城市区域发展的4种不同类型,分别着力巩固和发展一批重要的引领带动型核心城市区域,同时注重培植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发展亮点。对重要港口或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小城市区域应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经济廊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在整体上规划构建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要求的21世纪城市区域网络。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对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普遍较低的中亚、西亚、中巴等经济走廊,应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带动节点城市与合作园区建设;对于路网密度整体发展较为均衡的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合作园区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能力的提升可以并重;对于两端通行能力好,但中部交通亟待改进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应重点关注补齐中部交通条件的短板,并工程实施中特别关注高寒草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的保护。
(2)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承载力为制约因素,科学制定“一带一路”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兼顾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平衡,有效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维护水资源安全。
在荒漠区的绿洲农田和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业灌区,大气降水无法满足农田蒸散耗水需求,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生活用水之间矛盾突出,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安全风险。中国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中亚锡尔河流域等绿洲区,绿洲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印度西北部和中国华北平原等农业灌区,主要通过调用恒河、黄河等地表径流以及抽取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上述地区应通过创新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产业发展规模等措施,实现水资源平衡。
(3)加大政策扶植,发展智能电网,科学布局“一带一路”区域太阳能资源开发,带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能源政策、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澳大利亚太阳能资源禀赋优异,兼具国家政策扶持,目前属于全球第八大光伏市场,未来太阳能发电潜力巨大,可积极扩大国际合作,提高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比例。非洲北部和西亚地区光能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欠发达,缺少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技术扶植,各国装机量普遍较低。建议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主动提供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智能电网改造等技术与经济援助,体现对国际应对全球变化行动的积极贡献,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