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典型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公园生态状况与态势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论与建议
致谢
生态环境变化评价
据典型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以及变化态势分析的结果,重点从生态环境变化的共同点、不同点、原因以及变化趋势等方面,对典型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价,进一步揭示了海岸带生态环境呈现日渐脆弱的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变化的共同点
马六甲海峡作为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之间海上往来的枢纽,对其周边岸带开发建设的促进作用显著。经历近30年的土地开发过程,马来西亚西岸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1.7倍;近岸区域以港口为依托的城镇化建设非常迅速,超过70%的土地被开发,同时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开发逐渐向岛内扩展。印度尼西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用地的开发增幅达到66%。马来西亚西岸林地年均减少幅度达到1.73%,苏门答腊岛东岸林地年均减少幅度为1.34%。
恰巴哈尔—奥尔马拉海岸伊朗段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15倍,农业用地虽有所增长,但占比仍不足1%;林地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增长幅度达到65.04%。巴基斯坦段的开发主要体现在0-20km建设用地的增长上,1990-2017年增长了将近10倍;林地的增长幅度在0-20km和20-40km内基本持平,均达到160%以上。恰巴哈尔—奥尔马拉海岸带的林地面积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年均增幅达2.88%。
吉大港—皎漂港海岸带缅甸段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力度加大,占地面积增加21.46km2,扩大了5.25倍。农业用地增幅达到18.34%,由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开发,占用大量的林地区域,红树林和天然林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天然林降幅为7.88%,红树林的降幅达到35.54%;孟加拉国段海岸带建设用地面积增加96.39km2,主要位于近海的盐田;1990-2017年增幅达到52.97%,农用地在0-20km内所占面积是20-40km的2倍,并向内陆扩张。近30年间,吉大港—皎漂港的林地面积逐渐减少,天然林减少了9.45%,红树林减少了三分之一。
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
人类开发、海水航运、地理位置、季风气候、大陆径流、自然光场、海水浮游生物和悬浮物等多种人文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典型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
马六甲海峡沿岸开发程度的区域分异与港口建设、距航道远近、经济政策、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等密不可分。两岸的开发建设程度不同,也会对海峡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苏门答腊岛东岸由于离航道较远,近海水深较浅,大型的港口较少,对区域经济的带动相对较弱,开发也相对较弱。
海岸带区域的港口扩建带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人口增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恰巴哈尔—奥尔马拉海岸带在恰巴哈尔港、瓜达尔港和奥尔马拉等港口城市发展的带动下,建设用地逐渐增加,耕地面积也有所增长,但由于地貌多为沙漠和荒山、水资源短缺,耕地增速较为缓慢。同时,海岸带林地面积较少,主要以亚热带林和沙漠林为主,1990-2017年间,通过种植植被进行荒漠化治理,恰巴哈尔—奥尔马拉海岸带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吉大港—皎漂港海岸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好,沿海地区土壤疏松肥沃,地势平坦,河流湖泊纵横,灌溉条件好,加之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耕地面积持续增长。吉大港—皎漂港海岸带随着吉大港、实兑港和皎漂港等港口城市的建设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由于受农业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建设用地扩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海岸带林地面积急剧减少。
海岸带海域海表温度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表温度也呈现缓慢升高的趋势。由于陆源径流对海水的稀释,加之营养盐的输入使得近岸海域的叶绿素浓度相对较高;同时海岸带附近海域水深较浅,加之陆地泥沙的卷入使得海水透明度相对较低。海水深度、陆地径流、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等都对海域生态环境要素变化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分析
马来西亚作为中等收入国家,其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有向非农产业和服务业转变的趋势。马来西亚半岛岸带区域可供开发的天然林地资源明显减少。苏门答腊岛东岸可供利用的天然林地资源较为充足(20-40km区域天然林地占54%),已经发展为经济作物油棕榈的主产区。但其南部泥炭沼泽林的开发势必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增加局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恰巴哈尔—奥尔马拉海岸带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缓慢,但由于伊朗、巴基斯坦对农业的重视,努力开发土地潜力、发展多种经营,农业面积有持续增长趋势。同时,在恰巴哈尔港、瓜达尔港和奥尔马拉港的发展带动下,人口逐渐增长,建设用地也随之逐渐扩张。吉大港—皎漂港海岸带由于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加之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农业发展极具潜力。受农耕和开荒的影响,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尤其是红树林的减少会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造成影响。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敏感脆弱区。人口的集聚、港口城市的不断扩张以及耕地的不断开垦,都会引起天然林地以及红树林的不断破坏和减少,加剧海岸区域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应建立红树林等自然保护区,遏制红树林的破坏;控制砍伐森林,多利用次生林和灌丛,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海岸带海域海表温度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有缓慢增高的态势。由于海岸带区域地势多平坦,是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主要区域,相当多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的氮、磷浓度激增,进而浮游生物量增加、叶绿素浓度升高、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海水透明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海岸带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需要关注海域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
上述典型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结果提示我们,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对沿海红树林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森林砍伐,严格控制高强度连片土地开发与环境污染,防止对海岸带及近海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