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典型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公园生态状况与态势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典型国家公园生态状况与变化态势
1、生态状况趋好
根据监测指标统计,生态系统总体生态状况趋于变好的国家公园,其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维持不变,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基本维持不变。该类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向好;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生产力稳定性均向好。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分值大于89,生态状况变化指数大于81。
(1)缅甸德林达依国家公园
缅甸德林达依国家公园的编号为312909,位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马来半岛平原段北部,中心坐标为12°43′N,99°5′E,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属于热带亚热带湿润阔叶林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2072 km2。
图4-16 位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缅甸德林达依国家公园
缅甸德林达依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为优秀,生态状况分值为90,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向好,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82。多年来,国家公园的自然性基本保持不变,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面积保持稳定。国家公园的结构完整性呈现出向好的趋势,表现为大面积草地和耕地向森林转变,森林平均斑块面积变大。
从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看,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呈现向好的趋势。从森林生产力变化趋势看,2000-2015年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变化也呈现了向好的趋势。
(2)哈萨克斯坦阿尔图埃梅尔国家公园
哈萨克斯坦阿尔图埃梅尔国家公园的编号为100017,位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亚段东部,中心坐标为43°58′N,78°37′E,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荒漠,属于山地草原/灌丛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4597 km2。
图4-17 位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哈萨克斯坦阿尔图埃梅尔国家公园
哈萨克斯坦阿尔图埃梅尔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为优秀,生态状况分值为89,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向好,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81。多年来,国家公园的自然性基本保持不变,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的变化很小,几乎无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向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荒漠)面积在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在增大。
从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看,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向好。从荒漠植被生产力变化趋势看,2000-2015年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基本保持稳定。
2、生态状况稳定
根据遥感监测指标的结果统计,总体生态状况基本维持不变的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71,这些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分值为83,优秀的国家公园的数量占比达到69%。具体看,该类国家公园的自然性基本保持稳定,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变化小。该类国家公园完整性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占比基本不变;除了个别国家公园平均斑块面积有所增加,绝大多数国家公园的平均斑块面积基本维持不变(图4-18)。该类国家公园的结构稳定性都呈现出向好的趋势,生产力变化也是稳中向好。
图4-18 生态状况持平的26个国家公园的各项监测指标
(国家公园代码见附表7.2.4-5)
(1)蒙古特热勒基国家公园
蒙古特热勒基国家公园的编号为93582,位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天津-乌兰乌德走廊分段,中心坐标为48°9′N,107°35′E,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草地,属于温带稀疏草原灌丛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2932 km2。
蒙古特热勒基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中等,生态状况分值为77,生态状况变化趋势持平,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73。国家公园内没有人造地表和耕地的分布。多年来,国家公园维持着良好的自然性,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基本保持不变,无人类直接干扰。
10年来,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草地)面积保持稳定。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向好趋势明显。从草地生产力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5年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基本保持稳定。
图4-19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蒙古特热勒基国家公园
(2)泰国岗卡章国家公园
泰国岗卡章国家公园的编号为4012,位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马来半岛平原段北部,中心坐标为12°52′N,99°24′E,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属于热带亚热带湿润阔叶林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3027 km2。
泰国岗卡章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为优秀,生态状况分值为87,生态状况变化趋势持平,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79。国家公园的自然性保持完好,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10年来,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呈现出向好的趋势。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的面积保持了增长的趋势,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基本持平。从森林生产力的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5年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变化呈向好的趋势。
图4-20 位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泰国岗卡章国家公园
(3)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
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的编号为836,位于中巴经济走廊青藏高原段中部,中心坐标为36°37′N,75°26′E,主要地表类型为冰川,属于山地草原/灌丛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2269 km2。
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为中等,生态状况分值为74,生态状况变化趋势持平,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66。国家公园的自然性变化呈现了向好方向发展的趋势,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表现为增加趋势。
10年来,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变化朝着向差的趋势发展,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冰川)的面积表现了减少的趋势,由2000年的2054 km2减少为1701 km2。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变化基本持平。从森林生产力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5年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保持稳定。
图4-21 中巴经济走廊的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
(4)印度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印度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的编号为9960,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印孟段中部,中心坐标为21°56′N,88°53′E,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红树林,属于红树林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1330 km2。
印度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为优秀,生态状况分值为89,生态状况变化趋势持平,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77。具体看,国家公园的自然性维持在高水平,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维持在87%,并且无直接的人类活动干扰。
10年来,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变化朝着向好的趋势发展,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红树林湿地)面积稳定在917 km2,红树林斑块数减少,红树林平均斑块面积在增加。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变化呈现出向好的趋势。从红树林生产力变化趋势来看,2000- 2015年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保持稳定。
图4-22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印度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3、生态状况变差
根据监测指标结果的统计,共有4个生态状况向差的国家公园,总体上看,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为57。这4个国家公园总体生态状况为中等,生态状况分值为76(见表4-1)。
表4-7 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向差的国家公园
这一类国家公园的结构稳定性变化呈现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生产力变化保持稳定,但是国家公园的自然性普遍下降,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呈下降特征。这一类国家公园的结构完整性也在下降,表现为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占比和平均斑块面积均有下降。
(1)俄罗斯巴什基利亚国家公园
俄罗斯巴什基利亚国家公园的编号为19002,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俄罗斯段东部,中心坐标为53°1′N,56°43′E,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属于山地草原/灌丛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1066 km2。
图4-23 俄罗斯巴什基利亚国家公园
(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hkiriya_National_Park)
图4-24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俄罗斯巴什基利亚国家公园
俄罗斯巴什基利亚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为中等,生态状况分值为72,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向差,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仅为56。国家公园的自然性呈向差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下降,10多年来,人类扰动有所增强。
10年来,俄罗斯巴什基利亚国家公园结构完整性变化朝着向差的趋势发展,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847 km2减少为2010年的833 km2;从森林生产力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5年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变化呈现了向差发展的趋势。
(2)乌兹别克斯坦恰特卡尔国家公园
乌兹别克斯坦恰特卡尔国家公园的编号为101947,位于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亚段中部,中心坐标为41°40′N,70°21′E,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草地,属于山地草原/灌丛生态区,指定保护面积11492 km2。
图4-25 乌兹别克斯坦恰特卡尔国家公园
乌兹别克斯坦恰特卡尔国家公园的总体生态状况为中等,生态状况分值为69,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向差,生态状况变化指数仅为57。具体看,自然性变化呈现了向差发展的趋势,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表现了下降特征,公园内人类活动在增强。
10年来,乌兹别克斯坦恰特卡尔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变化朝着向差的趋势发展,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草地面积由2000年的2187 km2下降为2013年的2139 km2。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从草地生产力变化来看,2000-2015年国家公园的生产力保持稳定。
图4-26 位于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乌兹别克斯坦恰特卡尔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