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引言
全球农气与农情监测
2019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监测
2020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
地中海地区粮食安全形势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全球农气条件
全球65个农业生态区是本报告农气状况分析的基本空间单元,对农业环境指标变化明显异常的区域及其潜在影响进行重点分析。表2-1列出了本报告的农气条件监测时段,分别对应 2019年全年、监测年度(2019年7月—2020年6月)、北半球秋收和南半球夏收作物生育期(2019年4—10月)和北半球夏收和南半球秋收作物生育期(2019年10月—2020年6月)。每个农业气象指标只针对农业生态区的耕地区域,统计2019年全年、监测年度、北半球秋收和南半球夏收作物生育期、北半球夏收和南半球秋收作物生育期的平均气温、累积降水、光合有效辐射和潜在生物量等农业气象指标的区域平均值,并与过去15年同期的平均值进行对比,作为每种指标在2019—2020年的偏离正常状况的幅度。
表2-1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报告农气条件监测时段
监测期内南方涛动指数(SOI)在-7至+7范围内波动,尽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不显著,然而全球仍发生了若干具有较大影响的极端天气事件,诱发干旱、山火、洪涝等灾害。
北半球秋收和南半球夏收作物生育期内,对作物生长产生显著影响的农业气象异常现象主要包括高温、阴雨寡照、旱灾、寒潮和洪涝灾害(图2-1)。
印度洋西侧的南亚次大陆、西亚、北非等地的降水显著偏高30%以上,有利于该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印度洋东侧的澳大利亚昆士兰至维多利亚降水显著偏低30%以上,作物生长水分胁迫加剧,小麦产量大幅减少。南部非洲多地降水显著偏低,导致发生严重旱情,作物单产受损。欧洲的高温天气仍在持续,显著偏高的光合有效辐射进一步加速了欧洲地区耕地土壤水分流失,导致部分地区发生旱情,对夏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地中海周边和中欧部分国家2019年小麦产量有不同幅度的下滑。中国黄淮海区降水显著偏低24%,但受益于发达的灌溉系统,作物水分胁迫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美洲亚北极区和北美北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均超过1.0℃,但由于该区域作物较少,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其有限。美国北部大平原的降水显著偏高49%,为该地区秋收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但该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偏低4%,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平均气温显著偏低1.3℃以上,显著偏低的气温不利于冬小麦等夏粮作物的越冬存活,削减了降水增多的利好。
图2-1 2019年4—10月期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分布示意图
北半球夏收和南半球秋收作物生育期内,影响范围较大或对农业生产有显著抑制或促进作用的农业气象异常事件如图2-2所示。2019—2020年北半球冬季是有气温记录以来排名第二的暖冬,2020年2—4月,异常高温趋势依然存在,乌拉尔山脉至阿尔泰山脉、乌克兰至乌拉尔山脉、蒙古南部、西伯利亚东部和欧亚大陆北部平均气温分别偏高2.3℃、1.9℃、2.0℃、1.7℃和1.2℃。印度洋西岸的非洲之角、东非高原降水显著偏高78%,干旱的萨赫勒地区降水偏高53%,西亚和南亚大陆的降水也显著偏高22%和37%。中国华北、美国大平原南部主产区风调雨顺,2020年夏粮作物生长状况较好。美国大平原北部由于在4月中旬遭受寒潮侵袭,农作物受损。印度洋西侧的非洲之角、西亚、南亚次大陆多雨的气候使得沙漠飞蝗大量繁殖,活动范围显著扩大,并从东非向西亚—南亚大陆迁徙。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下游、北非地中海、南非西开普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西南地区降水显著偏少,发生旱情,农作物产量有不同程度下滑。中南半岛、澳大利亚的降水偏少超过10%,发生不同程度旱情,澳大利亚在监测期内发生严重干旱与超强森林大火。南美洲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偏少,特别是潘帕斯草原和安第斯山脉中部和北部偏少超过10%,巴西等主要作物主产国产量受损。欧洲多个国家在4—5月开花灌浆期间降水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导致夏粮作物产量减少。
图2-2 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分布示意图
本节仅对全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异常状况进行总体论述,65个农业生态区和农业主产区农业气象条件具体状况请参阅附录G。